创新理念 用“语文味”反思课堂 ——《项链》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设想和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教条、僵化、单一,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离开来,甚至取代文本,使我们教师在解读中失于盲从和牵强。随着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颁发和实施,随着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民主多元意识的加强,原有的解读体系正逐渐瓦解,文本多元化的解读,不仅体现了对原著作者的尊重,同时体现了对阅读主体学生的个性的尊重。因此,在承担案例分析公开课时,我有意识地选择颇有争议的传统名篇《项链》为课例,试图通过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探讨,对文本进行一次全新的解读,以实现并强化语文课教出“语文味”的教学理念。
根据这一设想,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①欣赏西方小说结构艺术;②体会精巧构思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③审视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教学的重点放在情节结构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难点确定为小说主题的探究。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拟采用讨论式和比照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评价,在讨论评价中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思考判断。
同时为了获得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过程描述:
首先,以旧带新导入本文的结构分析。
让学生回顾前不久学过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构特点,探求共同之处。由于在学习《陈奂生上城》时比较过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小说结构的异同,学生对两篇西方小说的共性很快比较出来。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两文均首先静态介绍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特点,然后通过一个动态的故事(主体情节)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装》首先介绍别里科夫的各种套子,然后讲述他与华连卡恋爱的故事;《项链》首先介绍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然后讲述一个丢失项链的故事。
接着讨论:这种结构安排有何好处?前面内容与主体情节存在怎样的关系?
对前一个问题学生很快从刻画人物性格角度指出其作用,但存在怎样关系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思索片刻,一个学生没把握地说:“是因果关系吧?”我马上肯定:“就是因果关系。”同时又引导从点面关系去分析,学生很快明白:前者为面,后者为点;前面的内容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弄清结构关系后带领学生进入主体情节。
要求:概述情节曲折发展过程,并说说玛蒂尔德随之产生的情感变化。学生课前预习较认真,曲折生动的情节概述较清晰,但感情变化把握不够准确,我要求大家从课文中寻找表达感情的词语。通过讨论基本明确后出示投影:
现实和梦想尖锐矛盾(痛苦)→突然来张请柬(高兴)→没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