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50字。公开课教案,配乐曲是《江河水》。
琵琶行
教学目标:
1、 背诵全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
2、 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感受音乐魅力,学会作者以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感受音乐魅力,学会作者以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感受音乐魅力,学会作者以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1、慢慢走近: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扫清字词句的障碍,把握重点词句。
诵读文本,感知情感基调。理清文章结构,拟写小标题。
2、品读品味:
分析人物形象,走进情感世界,理解思想内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已经了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沧桑、饱经忧患、饱经苦难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感受音乐魅力,赏析作者以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
第一课时:
1、 介绍作者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篇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中的典范,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