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中小学衔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9/10 20:02: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7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许多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都有一种体验:不少在小学阶段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成绩骤然下降。有的要经过半期乃至一期的时间才能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有的则一直垮下去。这是长期以来困绕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中小学教学上的一个“断层”。因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寻找一条跨越教学断层的途径,实现无缝衔接,使小学生能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存在着以下的不适应。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上的差异使这不适应。,原中学《九义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毫无疑问,初中阶段的学习的要求明显比小学高了,内容更加丰富和复杂了。一般说来,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初步掌握语文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对听说读写主要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好学习的基础。因而识字和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中学阶段的学习则要求掌握具有一定体系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相应能力。即要求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要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思考,对事物的认识要从表面的直观形象到内部的本质特征。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四十个明确的训练要求。这认知上的飞跃,教学要求的提高,难度的增加,信息量的加大,使初一学生一下子无法适应。
   二,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使之不适应。有些知识,小学阶段只要求浅层次的感知即可,而中学阶段则要求掌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写作训练方法,小学主要要求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写作训练阶段除了进一步加强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外,还要求能写简短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学会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学会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所以小学对自认为写得较好的作文,到中学后就显得一般了。再如对语法知识,小学仅在训练中安排一些切合小学生年龄认知实际的感知训练,列举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均不出现名词术语。而中学则在小学的基础上对字、词、句子、修辞等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安排了一定的训练。
  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学内容的广度有别。中学阶段除了继续强化小学的学习内容外,增加了文体知识的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的特点及其要素),文学知识的学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常识和基本课文涉及到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文言课文的学习,思维训练的学习……这都是初一学生新接触到的,不相适应,自然感到难学,难懂,难以掌握了。
  三,学习时间安排和学习习惯、方法上的差异形成的不适应。《九义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小学只开设九门学科,毕业考核只有语文、数学为考试科目,其余为考查科目。中学阶段开设十三门学科,毕业考试科目增加到七科。在具体周课时安排上,小学语文平均每个年级为8.5课时,中学平均每个年级只有5.、6课时。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并不比小学生多多少,小学生在校可将主要精力只投入到两科上,觉得较轻松,而一旦升入初一,就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五科是考试科目。从“二”骤然增加到“五”,学生均感压力大,时间不够,精力不够,学习成绩一时下降是自然的。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还未发展到相应的程度。小学课文一般较浅显短小,小学生学习时大多以机械记忆为主,重记忆结果,不善于组织正确的记忆过程,理解能力差,思路狭窄,有些高分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而中学课文大多选自名家名篇,涉及古今中外,受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一般都较长,较深,必须要靠理解记忆才能较好地掌握其知识点。按小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去学习是很难适应的。这也是影响其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因素。
  四,学生学习的发展,还受到内部心理状态的制约。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心理素质还差,情感表现比较明显又极不稳定,自控能力薄弱,意志比较脆弱,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弱。升入初中,离开了原来的老师,同学和班集体,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无形地感受到一种约束自己的力量,不敢大胆发言,提问题,怕一开始就给老师留下一个坏印象,学习显得被动,再加上前面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是会呈下降现象的。他们一旦受挫,就易失去自信心,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自卑心理,进而形成负效应循环,从此一蹶不振。有的家长不了解教学教育规律,加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切,一味责备子女学习不努力,或抱怨初中教学质量不如小学好,对子女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规定,致使初一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试问在这种精神状态下的学生又如何能取得优秀成绩呢?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