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古文从占全书分量的八分之一,提高到新版教材的三分之一。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教材的“说明”部分明确古文单元的重点是“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如何考查学生读的能力,语句内部的节奏划分,即语意停顿便成为一项重要的检测手段。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往往是跟着感觉走,缺少可操作的方法,准确率低。笔者根据平时教学,以中考试题为例,试作如下概括。
一、主谓之间停。在句子中主谓宾这三种成分不在一个层面上,表现为主|谓‖宾。因此主谓间的停顿是节奏中重要的划分。如:
地利∕不如人和
卜者∕知其旨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二、谓宾之间停。如:
忘∕路之远近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三、倒装句中的倒置处停。倒装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中多用标点分开,不再举例。其它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四、发语词及用在句首起总结、领起作用的词后停。如:
夫∕环而攻之
盖∕大苏∕泛赤壁云
是∕进亦忧,退亦忧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五、骈句间停顿,四字句两字一顿。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根据意思“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应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实际上划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古诗停顿。
古诗停顿较易把握,规律性强,有以下两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