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9张。内含课件、教案、视频,课件精美,注重意象分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约1660字。
《雨巷》教案
赖丽虹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进入诗歌
㈠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㈡作者简介。
㈢请同学朗读诗歌。
㈣听课件中的朗诵。
㈤分析诗歌
情感基调(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1、 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2、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 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5、 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