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70字。
《兰亭集序》学案
Chengchengcy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习内容: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请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背景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于书法,也工于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2.《兰亭集序》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3.了解序的体裁: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4.创作背景
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政治极为黑暗,因此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文章语气、节奏。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A.实、虚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列坐其次信可乐也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以之兴怀修短随化喻之于怀
B.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C.词类活用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游目骋怀少长咸集
2、一词多义(见课后第二题)
所以游目骋怀致殷勤之意
①所以兴怀②何意致不厚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致食客三千人
吾知所以拒子矣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3、成语及常用语①游目骋怀(开怀)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2、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