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必须重视文学教育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课必须重视文学教育
重庆育才中学 孙成霞
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语文,这一中学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它的性质究竟是什么?
多年来,语文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强调“语文是工具”的倾向似乎占了主导地位,忽略了它的文学、文化内涵。再加上考试制度使然,在阅读、作文、训练三个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阅读教学往往成了对一篇篇优美文章的肢解,絮絮叨叨的讲解和提问,密密麻麻的板书,把学生的脑袋当作超市的提篮。老师的分析讲解往往离不开教学参考书这根拐棍,标准答案代替了自我思考,枯燥的理性的分析代替了丰富的感性的体验。作文教学喜欢教给学生一些套路,喜欢任意地升华、圣化主题和情感,导致学生虚情假意,这样做除了阻碍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外,还容易诱发学生的双面人格。在基础训练上则大搞题海战术,钻牛角尖,刻板僵化。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最能进入学生心灵深处、最能扬起青春风帆的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在不少语文课上都能见到昏昏欲睡的学生,不但立志学理科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就是对文史类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也只是喜欢“语文”而不喜欢语文课。
语文课再也不能这样上下去了!如果说理科课程是让学生认识自然,为将来学生掌握某一门科学技术、某一门的技能做准备,那么文科课程就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本身,使学生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正确的审美意识,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有心理承受力和广阔的心胸,与周围既能和谐地相处,又永远保持着积极的进取心,是为学生将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做准备。中学语文课绝不应是仅仅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像力、创造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即价值观和人生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不同,它只有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养成,需要在感悟与实践中与情感、思想、人生、社会等相联系,因此《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内容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认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实际上就已肯定了语文学科中人文性的重要地位,淡化了工具性。
从新《课程标准》看,我认为语文教学不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工具,同时更要重视文学教育。文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这不仅是为了弄懂词的含义和语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