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7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过程:
导入:
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政治两大体系:
王道 霸道
1. 以仁心行政 以私心行霸道
2. 可以「王天下」 只可「霸天下」
3. 以德服人 以力服人
战国诸侯,都想用“霸道”来实现自己的扩张欲望。孟子出于“民本”的出发点,奔走各国,号召诸侯施行“王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
结构分析: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抓住重点词。
可分三层:
第一层次: 齐宣王问霸政,孟子则转谈王道。
文章一开始,齐宣王首先发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个有名的霸主。齐宣王发问的用意十分明显,即他想效法齐桓、晋文,成为当今的霸主。
不料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之所以这样回答齐宣王,是因为看穿了他问话的用心,所以开口就将齐桓、晋文一笔抹倒,表示不屑一谈,在精神上先压倒对方。
然后,他堂而皇之地推出「王道」来代替齐宣王所追求的霸道:「无已,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谈,那就谈谈行王道吧。)高屋建构,气概不凡。
齐宣王果然被孟子的这种气概所摄服,问道:「德如何,则可以王矣?」不再提齐桓晋文了。这时,孟子顺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保民而王」,并且还补上一句:「莫之能御也。」显得语气坚定,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