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课件 / 高中第一册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9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16 21:44: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670字。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
  (人教新课标
  一、字词扫描
  1.会读会写
  第十七课《智取生辰纲》
  怄气(òu) 
  端的
  逞辩(chěng)
  嗔怒(chēn) 
  恁地(nèn)
  面面相觑 (qù)
  聒噪(guō zào)
  朴刀(pō)
  兀的(wù dì)
  省得(xǐng)
  第十八课《杨修之死》
  沉吟(yín)
  禀请(bǐng)
  班师
  谮害(zèn) 
  惑乱(huò)
  佯装(yáng)
  麾军(huī)
  庖 代(páo)
  恃才放旷(shì)
  收讫(qì)
  第十九课《范进中举》
  倒运
  腆着(tiǎn)
  商酌(zhuó)
  叙功
  相公(xiàng) 
  行事(háng)
  长亲(zhǎng)
  解元(jiè)
  第二十课《香菱学诗》
  腻烦(nì fán)
  怔怔 (zhèng)
  笑吟吟(yīn yīn) 
  精血诚聚
  地灵人杰
  画缯(zēng)
  鳏鳏 (guān)
  2.会译会用
  第十七课《智取生辰纲》
  面面相觑:互相望着发愣。
  端的:真的,确实
  逞辩:卖弄口舌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的笑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热不可当:热的无法抵挡
  勾当:事情,常指坏事情。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生辰纲:生辰,生日。指为祝生日而进贡的大批财物。
  辰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
  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干系:责任。
  尴尬去处:容易出麻烦的地方。
  巴到:赶到。
  兀的:怎么。
  兀自:尚且,还。
  戴头识脸:体面。
  第十八课《杨修之死》
  禀请:禀告请示。
  辕门:旧时称军营的门。
  佯怒:假装发怒。
  不日:不久。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
  终夜不 息:一整夜都不停止。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取刀,拿刀。
  高阜:高高的土山。
  第十九课《范进中举》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烂忠厚:过分忠厚
  狗血喷头:形容骂的很厉害
  尖嘴猴腮:形容人长得难看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意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带挈: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桑梓:家乡。
  第二十课《香菱学诗》
  好歹: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做某事)。
  造化:福气,运气。
  腻烦:因次数过多而感觉厌烦。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聪敏伶俐:智力发达,反应敏捷灵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呆头呆脑:形容迟钝的样子。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
  诲人不倦: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二、文句采撷
  课内积累
  1、情知道被差出来。
  2、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3、你左右将到村里去 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
  4、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6、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7、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8、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课外拓展
  南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内容评析:词的上片写作者在这里的山巅登楼远眺,他所日夜想要恢复的中原之地,却全然望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北固楼前的满眼风光。南北的交争,列朝的兴亡,这种永无休止的变化,正如奔腾东流的长江之水一般。这是作者囊括了时间和空间的全局,从宏观上发出的一种感慨。 
  京口是三国孙吴一度建都之地,吴主孙权年轻时便已做了统帅。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还在不停地出战争雄。与他对阵的尽管是曹操、刘备那样的一世之雄,他也满不在乎。终令曹操也不能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的言外之意是:如今南宋也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呢? 
  本篇写景与抒情密切结合,大处落笔,视野开阔,气势宏伟。三问三答,自相呼应。用典自如,贴切无痕。
  三、文学资讯
  第十七课《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所著《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第十八课《杨修之死》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第十九课《范进中举》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他受尽冷遇,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第二十课《香菱学诗》
  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霑,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后被抄家,从此势败家亡,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 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四、基础演练
  第十七课《智取生辰纲》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窥望(kuì)       趱行(zǎn)       怄气(òu)          聒噪(ɡuō)
  B.嗔怒(chēn)      省得(xǐnɡ)      恁地(nèn)         干系(xì)
  C.勾当(ɡòu)       撇下(piē)       怨怅(chànɡ)       计较(jiǎo)
  D.兀自(wù)        尴尬(ɡà)        逞辩(chénɡ)        朴刀(pō)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枷锁    怨怅    叹气吹虚
  B.虞侯    藤条    微名薄利
  C.歇凉    崎岖    忍气吞声
  D.椰瓢    焦燥    絮絮聒聒
  3.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评理)”
  B.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晓事!这干系(问题)须是俺的!……”
  C.老都管道:“须是相爷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看他不得(看不惯的样子),权且耐他。”
  D.那挑酒的汉子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幸亏)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①如今正是尴尬去处/在生人面前,他显得很尴尬
  ②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③全不晓得路途上勾当艰难/这类勾当事,只有他才能干出来
  ④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她是商场上的女强人
  ⑤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他喜欢自我吹嘘
  ⑥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的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农夫心内如汤煮
  B.比起荠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强
  C.这般天气,兀的不晒杀人!
  D.你便将我千刀万剐,其实去不得了。
  6.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这干系须是俺的!(    )
  A.须发       B.必须       C.等待
  ⑵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会做大!(    )
  A.简直       B.一直       C.竟
  ⑶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    )
  A.可是        B.且       C.退下来
  ⑷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    )
  A.符合       B.全       C.应该
  二、整体感知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施耐庵根据民间传说编辑而成,历史上本无宋江起义之事。
  B.《水浒传》中起义军首领,如宋江、卢俊义、林冲、杨志、李逵都是社 会下层人士,都是自觉走上反抗道路的。
  C.《水浒传》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全过程,虽然义军以招安为结局而失败,但仍不失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歌颂农民起义斗争的杰出作品。
  D.《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巨著,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际感受进行艺术加工而写成的。
  2.对下列语言或行为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杨志道:“你理会得什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杨志熟谙江湖酒道,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精明。
  B.“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为的是增强诱惑力。
  C.杨志拿来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 ……——杨志细心押送生辰纲,但为人粗暴蛮横。
  D.杨志寻思道:“俺在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一桶里当面也吃了半瓢,想是好的。”——这表现了杨志观察仔细,处事谨慎,虑事周到。
  3.对杨志失败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①杨志性格粗暴,不善于笼络人。
  ②杨志与都管、虞侯各怀私心。
  ③黄泥冈地势险恶,天气炎热。
  ④生辰纲是奸臣所获的不义之财。
  ⑤杨志刚愎自用,不能体恤下属。
  ⑥押送生辰纲的兵马太少,寡不敌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智取生辰纲》反复提到押送路上的炎热天气,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客观的描写,与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无关。
  B.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因炎热而口渴,因口渴而买酒,以至入人圈套。
  C.为杨志一行后来在黄泥冈买酒中计埋下伏笔。
  D.烘托气氛,激化杨志一方的内部矛盾,为杨志日渐孤立以至最后失败作准备。
  5.小说在结尾才点明“智取生辰纲”的计 策,对这样的结构安排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采用补叙手法,突出吴用等人的智谋,对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采用补叙手法,既收束全文,又点明题意,公开谜底,揭示主题,使行文错综复杂,纵横捭阖,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C.采用补叙手法,可以使文章集中凝练,生动有趣,造成悬念,比直陈其事,更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D.补叙不是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删去它,虽然会影响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6.对文章引用白胜所唱山歌表达作用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山歌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不是太平盛世,还暗示了来者不善,使读者更关心情节的发展。
  B.山歌是白胜为消除走路寂寞、恐惧而唱给自己听的。
  C.山歌在结构上巧妙地联系了上下文,成为课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引出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白胜。
  D.山歌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突出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是农民反抗的心声。
  参考答案
  一、1.B(A项中的“窥”读kuī,C项中的“较”读jiào,D项中的“逞”读chěnɡ。)
  2.C(A项中的“虚”应为“嘘”,B项中的“侯”应为“候”,D项中的“燥”应为“躁”。)
  3.B(责任)
  4.C
  5.A
  6.⑴B      ⑵C   ⑶B    ⑷C
  二、1.C     2.B        3.D      4.A       5.D        6.B
  第十八课《杨修之死》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    )       食讫(    )
  佯惊(    )       伺查(    )
  谮害(    )       诈败(    )
  麾军(    )       绰刀(    )
  2.对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②欲要进兵/适庖官进鸡汤
  ③故先收拾行装/操问其故
  ④欲立植为世子/立斩之
  A.①相同,②③④不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③相同,④不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适庖官进鸡汤   适:                          
  ⑵数犯曹操之忌   数:                          
  ⑶人皆不晓其意   晓:                          
  ⑷丕如其言       如:                          
  ⑸植然其言       然:                          
  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但:            即: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以今夜号令
  以大簏载绢入
  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人皆不晓其意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方忆杨修之言
  5.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睡不踏实,于是手里提了一把钢斧,围绕着营寨,暗暗地巡逻。
  B.(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曹操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
  C.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随即将杨修的尸体收回进行厚葬,并且下令回朝。
  D.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
  6.仿照示例,写出含有加点字及意义的成语。
  例:修以鸡肋之意对对答如流
  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
  ⑵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
  ⑶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
  ⑷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杨修之死》作者________,________(时代)小说家。本文节选自《_________》,这部小说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
  2.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认为最恰当、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B.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C.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D.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3.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B.倒叙C.插叙D.补叙本文属于哪一种?(    )
  4.本课的主要意图是(    )
  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
  B.表现曹操难容贤良,滥杀无辜
  C.表现曹操借除杨修以消除隐患
  D.表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5.你认为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páo qì yánɡ sì zèn zhà huī chāo
  2.D(①中的第一个号令是指军队中的命令,第二个是指处刑后示众。
  ②中的第一个进是指军队向前移动,第二个是指从外面到里面。
  ③中的第一个故事因此的意思,第二个是原因的意思。
  ④中的第一个立是指确定继承地位,第二个是指马上。)
  3.(1)恰逢;(2)屡次;(3)明白;(4)按照;(5)认为……是对的;(6)只要;立即
  4.A(代词,都指代杨修。B项:凭借/用。C项:其中的/他的。D项:正/才。)
  5.B(“佯”为“吃惊”的意思)
  6.例:⑴知己知彼;⑵无缘无故;⑶恃才傲物;⑷归心似箭。
  二、1.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演义》,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
  2.D
  3.C
  4.D
  5.虚伪而奸诈。
  第十九课《范进中举》
  一、基础知识
  1.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作坊       作料       作风
  B.露宿       归宿       宿愿
  C.作揖       舟楫       缉拿
  D.银锭       破绽       白洋淀
  2.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倒运:倒霉。
  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B.商酌:商量斟酌。
  权变:随机应变。
  C.权且:暂且,姑且。
  不省人事:指昏迷,失去知觉。
  D.何足(为奇):引以为。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3.加点词在称谓方式上不同的一项是(    )
  A.内中一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
  B.“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C.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D.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就叫“乡试年”。
  B.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就是“文曲星”下凡。
  C.解元——乡试中举,第一名叫“解元”,第二至第十名称为“亚元”。
  D.讳——就是“忌讳”,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忌讳”,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
  5.选词填空。
  ⑴屠户横披了衣服,______(A.挺B.鼓C.腆)着肚子去了。
  ⑵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______(A.跌B.歇C.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⑶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______(A.漂亮B.华丽C.轩敞),也还干净,就______(A.给B.送C.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______(A.看望B.请教C.留心)些。
  ⑷屠户把银子______(A.拿B.捏C.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______(A.伸B.舒C.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______(A.收B.缩C.放)了回去,往腰里______(A.揣B.塞C.放)……
  6.下列的句子中标点使用的有误的一项是(    )
  A.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
  B.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C.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
  D.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从封建科举考试的级别来看,范进“进学”意味着他通过了考试,后来又“中举”了,意味着又通过了考试。科举时代所说的“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的是     、    、    。
  2.下列句子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指出。
  ⑴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⑵邻居内一个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
  ⑶(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
  ⑷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    )
  3.对下面各句表现的人物性格有误的一项是(    )
  A.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这句表明胡氏对丈夫病情的关心和考虑怎样治病的心理。
  B. “当下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这几句写“众邻居”周济他人,表现邻里相处和睦的好风气。
  C.“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几时才得好?’”这句表现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束手无策的心理。
  D.“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这句写张乡绅故意与范进亲近,表现他另有意图的虚伪性格。
  4.对句子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这一句话画出了胡屠户在女婿面前骄横自大的一副市侩嘴脸。
  B.“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这一句表现了胡屠户信奉鬼神的封建迷信思想。
  C.“‘张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说毕,轿子已是到了门口,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这一句从侧面表现了举人出身的乡绅张静斋在地方上不可一世的权势淫威。
  D.“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句通过人物动作描写刻画胡屠户巴结讨好中举后的女婿的丑态,与他对女婿中举前的言行构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5.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正如鲁迅先生所论“秉持公心,指摘(指出缺点)时弊”“威而能谐,婉而多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B.“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鲁迅语)。《儒林外史》今天读来近于荒诞,然而吴敬梓创作时是有事实依据的。
  C.《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旨在表现“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主题。
  D.《范进中举》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夸张,增强讽刺效果。
  6.范进为什么会发疯?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喜得过分,跌了一跤而变疯了。
  B.屡试不第,这次中了举,自己也不敢相信,神经受刺激,便发了疯。
  C.屡试不第,这次竟然中了举,事出突然,产生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变态,便发了疯。
  D.范进发疯,是由于他痴迷科举,热衷功名富贵所致,不考中死不罢休,一旦考中便大喜过望,喜极而疯。
  参考答案
  一、1.B(A项分别读zuō zuò zuò,B项都读sù,C项分别读yī jí jī,D项分别读dìng  zhàn diàn。)
  2.D(不足:有什么值得)
  3.C(敬辞,其他是谦辞。)
  4.D
  5.⑴C   ⑵C   ⑶C  B  B  ⑷C  B B A 
  6.A(“二报”后应为逗号。)
  二、1.院试乡试解元会元状元
  2.⑴反问  ⑵夸张  ⑶比喻  ⑷引用
  3.B
  4.B[来源:]
  5.C
  6.A
  第二十课《香菱学诗》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腻烦(    )      平仄(    )
  揣摩(    )      胡诌(    )
  蘅芜苑(    )    害臊(    )
  诧异(    )      穿凿(    )
  怔怔(    )     暖香坞(    )
  2.根据词语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⑴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
  ⑵绘画用的绢。(    )
  ⑶兴冲冲的样子。(    )
  ⑷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聪敏伶俐      诸事不顾       有理有情
  B.自嚗自弃      茶饭无心       坐卧不定
  C.呆头呆脑      嘟嘟哝哝       目不憋视
  D.忙忙碌碌      挖心搜胆       精血成聚
  4.你能说出下列诗人的名字吗?
  ⑴陆放翁________
  ⑵李青莲________
  ⑶老杜________
  ⑷小杜________
  ⑸王摩诘________
  ⑹陶潜________
  5.下列词语或加点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腻烦(厌烦)                以词害意(由于)
  B.揣摩(琢磨)                自暴自弃(暴露)
  C.诸事不顾(照管)            诲人不倦(教导)
  D.起承转合(开端)            措词不雅(选取)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香菱学诗》一文选自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小说家________(姓名),名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2.默写出文中涉及的诗句。
  ⑴大漠孤烟直,                。
  ⑵                ,古砚微凹聚墨多。
  ⑶暧暧远人村,                。
  ⑷渡头余落日,                。
  ⑸日落江湖白,                。
  3.下面对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来源:]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A.首联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寒和月亮形态的美,美得难以掩饰。
  B.颔联写月下之景,这两句诗活用了唐诗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和“鸡声茅店月”的诗句,把月下之景写的动人、动情。
  C.颈联还是写月下之景,同样活用了古诗词中的句子,给人的感觉是热闹、喜悦。
  D.尾联归结全诗主旨,用嫦娥自问,想团圆,点明本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诗歌的立意极出色。
  4.指出诗中所指人物是谁。
  (1)在《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梦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人名)。
  (2)在《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远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路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人名)。
  (3)在《红楼梦》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人名)。
  (4)在《红楼梦》中,“桃花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人名)。
  5.阅读理解。
  ⑴“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香菱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体会“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一句诗 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nì zè chuǎi zhōu yuàn sào chà záo zhènɡ wù
  2.⑴鳏鳏  ⑵画缯  ⑶兴兴头头  ⑷地灵人杰
  3.A(B项中的“嚗”应为“暴”,C项中的“憋”应为“瞥”,D项中的“成”应为“诚”。)
  4.⑴陆游;⑵李白;⑶杜甫;⑷杜牧;⑸王维;⑹陶渊明。
  5.B(暴:糟蹋) 
  二、1.《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清朝曹雪芹霑梦阮雪芹香菱
  2.⑴长河落日圆  ⑵垂帘不卷留香久  ⑶依依墟里烟  ⑷墟里上孤烟  ⑸潮来天地青
  3.C
  4.⑴袭人  ⑵探春  ⑶迎春  ⑷李纨
  5.⑴表现了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她浮想联翩,“抠土”是因为费尽心力,写她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致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
  ⑵嫦娥看到人间有如此浓重的离情,不禁问自己:“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分离了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分离呢?”
  ⑶主要原因: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其他因素:良好的资质、好老师、好环境。
  五、阅读提升
  阅读《智取生辰纲》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人。你左右将至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子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1.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一处写众军士馋涎欲滴的细节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一句话表现了杨志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将段中的“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的坐地乘凉改为“高声吆喝,张罗买卖”,那效果怎样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杨志 禁止众军士买酒喝。
  2.正在那里凑钱。
  3.精明能干、小心谨慎的性格。
  4.其一,说杨志说话不懂道理,在生意人面前说人家货不好,如同打人家的脸。其二,是说我根本就不想卖给你,哪来许多废话。
  5.只要言之成理就行,如会引起杨志的疑心,使得用蒙汗药的计策失败等。
  阅读《范进中举》选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 !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 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房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 
  1.选文第一段除了从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范进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对他进行了____________描写。
  2.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动作是__________,表情是__________。
  3.第二段中写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进喜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 者运用和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穷形尽相,跃然纸上。
  6.文段写范进的疯癫,刻画出一个为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批判了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7.范进言语中的“好了!”“好!”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写老太太、报录人和邻居的内容都属于______描写。
  9.“众人大眼望小眼”的情形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_________。
  10.文中写范进见报帖以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原因是(    )
  A.喜讯来得太突然,不敢轻易相信?
  B.范进已沉浸在喜悦之中。
  C.范进已处于疯癫状态。
  D.范进对中举无动于衷。
  参考答案
  1.行动语言外貌侧面
  2.拍手笑
  3.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安排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
  4.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5.夸张语言动作
  6.追求功名封建科举制度
  7.“我”终于中举了,有钱有势了,有好日子过了,可以享福了。
  8.侧面
  9.面面相觑
  10.A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