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 2460字。
浅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泰和县马市初中 邹石英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尤其重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地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获得成功。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来面对提问?本人作为语文教师,在此浅谈几点体会: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在提问前,应该明确此问题的目的。若提问的目的不明确,没事先进行计划,而是随意的,盲目的提出一些问题,势必造成课堂环节的松懈,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羚羊木雕”为题?学生听后,就会急于通览课文,寻找答案。明白课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叙述了“我”送羚羊木雕给好朋友被父母逼着讨回的故事。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主题思想集中鲜明。从而理解作者以“羚羊木雕”为题真是独具匠心。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无论是因文解道,还是因道解文,都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实际,开启学生心扉,激起学生思想波澜,点燃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风筝》一课中结尾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针对这句话,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说“倒不如躲到严冬中去”,而又为什么说“四周又明明是严冬……”应怎样理解?学生各抒己见,终于弄清了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一句看似矛盾的语句中,深刻地揭示出了“‘我’沉重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悲哀,无可摆脱的。只有希望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见不到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而‘我只感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更是指心头的悲哀。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却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这样的提问,就能激励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三、提问要有实用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其实用价值,或与课文内容有联系,或对作品形式有认识意义,或对学生的思想具有教育意义。总之要做到实用,不要让无实用价值的问题占用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