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教学与考核中体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精神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试论如何在教学与考核中体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精神
南京九中 徐志耀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再明确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在三个方面的内容。然后从教学和考核两个方面谈如何实现这三点。在教学中应当把这三点相互结合、层层推进,在考核中应当各有侧重,互相渗透。
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关键性阶段,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素质教育中如何体现传统教育的有价值因素,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稳步提高,如何解决素质教育与考试体制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解决素质教育与当前考试体制的矛盾。
尽管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考核体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教育的成果最终仍然要由一张试卷决定,而其成绩直接关系到对老师的评价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信。有的老师在教学采取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学生活动多了,学习兴趣也大了,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从而让人产生了这样的疑惑——素质教育是否出不了成绩?同样,有的考试出了许多新颖多样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考下来却是怨声载道,学生老师都普遍反映答题中不知如何抓住重点,以致答案千奇百怪,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老师不知如何批改。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老师和学生的自信都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看起来是个两难的问题,但细细分析,这一个问题直接涉及到了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把握,如何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的认识发生偏差,就会出现上述情况。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完整地认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课上学什么?这是一个讨论了很久的问题。我认为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包括了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我们在教学中、考核中就要体现这三个内容。
当然这三个内容相互之间应当有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关系。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学习了十多年语文,如果不能掌握两千个常用字,不能写作一篇语言通畅、语意明确的作文,不能写作各种应用文,语文教学就根本没有达到目的。传统教学注重实效,注重双基训练,这些都是基于对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这是素质教育中应当传承和发扬的。而有些老师认为传统教学中的东西都不可取,教学中一味求新、求变,结果反而是画虎不成反类其犬。
前不久参加了江苏省的赛课活动,有幸学习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其中一些优秀的老师在教学中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他们都无一例外在教学中讲了字词,都强调了对文本含义的深入理解。这说明无论在何时,语文的工具性要求都是教学的基础,不应放弃。不过,有一节课教师把课变成了一堂活动课,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自主探究课文。这本来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但问题是教师却完全游离于语文教学工具性之外,只是一味强调教学的趣味性,仅在最后一两分钟里打出几个概念作为总结。结果让人感到这堂课上的十分空洞。课改初期,有些课程确实如此,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不管怎样教学最终目的不能改变,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思想课、生物课和旅游文化课,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感到有明显的效果。通过一堂课学到了和语文有关的知识。
关于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则是在工具性基础上的升华,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它,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教育强调对于学生思想、个性的全面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其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责任。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吸收传统教育强调思想性的优点,又要摒弃它在教学中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的致命缺陷。
因此,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引导他们联系自身,逐步拓展,以己度人,从而获得更加深刻、更加完善的体会。例如,在本次赛课中,有的老师让学生回忆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有的老师让学生联想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的帮助,首先让学生感动自己,再分析原因,最后让他们学会感动,学会感谢,让学生自主完成了一次情感体验。而我们在教学中,也联系课文,开展类似的活动,例如新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与亲情有关的文章,我们就组织家长给学生写信,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这封信,写出自己的体验。很多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震憾,写出一篇篇情深意重的文章,这也是教学人文性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