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南京浦口区三中 滕宏江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国际化的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对于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知识社会、信息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江泽民总书记曾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但应试教育仍“割不断,理还乱”,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标准》从政府指令的高度明确了“探究性学习”将作为现今与将来我国教与学的主导方式。同时,也促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从“以教师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以此为契机,南京市教研室确立了省级课题:“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我们作为实验校,也参加了该课题的研究。我们把《“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作为子课题,努力创建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
二.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颇有研究性意味的教学模式。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指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建构来完成。学习者还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批判,而且要对原由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3.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
4.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5.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主张,
6.现代语文教育的鼻祖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