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广西桂林阳朔五中:玉树临风
语文具有多质性特点。学习语文必须注重理解记忆、融汇贯通。这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语文见效慢、无规律、缺乏信心而不感兴趣的原因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注重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突出的作用
从教育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心理活动。所谓智力因素是指感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它都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在学习中承担对知识的加工处理,表现为学习能力。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信念等,他们都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在学习中起调节、维持、推动作用,表现为学习态度。非智力因素虽然不能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但它对智力水平的发挥起决定作用。学生的语文成绩往往悬殊很大,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信息储存达到应有的容量,就要以灵活的教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坚韧不拔的意志,为着自己崇高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只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过日子,将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师生感情融洽是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基础
语文课内容的伸缩性很大,其难度也不象其它科那样显露。语文学习本身是一种思维的跳跃活动或思维的激状态,所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是在教师的高压手段的约束下所能具备或持久的。他需要兴趣的激发、意志的制约、上进心的促使,才能产生和保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采用多种方式、接近了解、尊重学生、和学生沟通感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使师生之间在课内外保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精神上相默契,理智上产生同频共振,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学生对教师有好感、钦敬,听起课来才顺耳,注意力才易集中,知识才易被接受,才会主动去叩响未知王国的门扉。
三、教师的语言素质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前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时间”。语言鲜明、生动、准确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求知欲,而求知欲又是“主导”和“主体”的结合点,如果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吃力、枯燥,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昏昏欲睡。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语言素质呢?我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语言要有个性。所谓语言有个性,就是讲课时用自己的语言。亦即对一般的东西加入自己深思熟虑的、体现个性的语言。一般说来教师感兴趣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