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7
- 资源简介:
约6180字。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淮南一中 张春梅
【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设想依据:
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并且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备初步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也明确规定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具体设想:
1、《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一个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 启发导入,激发兴趣
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诵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汜(fàn) 南佚(yì) 之狐 夜缒(zhuī) 而出
亡郑以陪(beì) 邻 共(gōng) 其乏困
阙(jué) 秦 秦伯说 (yuè) 逢(páng) 孙)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