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作者:千寻簌 时间:2009/10/9 20:55:19 来源:lovejdc 转发 人气:21091
晏子出使,楚国大王嘲笑他身材矮小,只开了一个小洞让他进城。晏子不愠不怒,简单一句:“进狗国才钻狗洞,你们的国家是狗国吗?”就轻而易举地的挽回颜面,迫使楚国大开城门隆重迎接他。
携着国家尊严,晏子不卑不亢。
宴席上,楚王为了羞辱晏子,指着身材魁梧的大臣说:“你看寡人国家的大臣各个品貌端庄,怎么你的国君派你来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抿了一口酒,“大王说笑了,齐国人才济济。只是我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有才之人出访强国,无才之人出访弱国,恕我无能只能到这儿来了。”楚王语塞,挥挥手宣内侍押犯人上殿。“这个偷盗犯是齐国人,晏大夫你如何解释?” “听说南方的柑橘又香又甜,移植北方却苦涩难咽。齐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以偷盗为生。您说这是为什么呢?”楚王立即哑口无言。
外交,靠的不仅是能言善辩。单说是口才,未免太过肤浅。最重要的还是一颗爱国心、荣辱心!
烛之武在这一点上,与晏子算得不谋而和。
可惜他没有晏子那么幸运,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直到晚年才被伯乐举荐,可谓大器晚成。
或许,烛之武应该庆幸秦晋围郑给了他机遇。倘若没有晋文公的欲加之罪,使得郑文公走投无路。烛之武就注定被埋没!
如此,我就不得不谴责郑文公临时抱佛脚。一国之君,行事不知三思而行。为求保全竟对一介臣下卑躬屈膝,实在有失君王风范!若要反驳:郑文公是知耻而后勇。那我倒要问一句,假设当初郑文公以礼相待晋文公,又怎会落下话柄招得大祸将至去求烛之武?
如果无言以对,那我就继续“个抒己见”。
佚之狐虽是伯乐,却算不得有德之臣。郑文公终日高高在上,不能明察秋毫,身为臣子的佚之狐就应该唯才是举,何必等到国难当头才对已经步入岁暮之年的烛之武委以重任?其次,危急时刻让国君去求臣下,不懂为君避辱,是为不智!
相较之下,晋文公便显得很有远见,没有因为战败而不仁、不智、不武。
再言秦穆公背弃盟友,看似不义。但站在国家利益上,他并没有做错。的确,国与国之间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肩负一国百姓的安危,秦穆公不但没有做错,反而有功。至少,晋文公是因为秦穆公而撤兵,免掉了一场硝烟。
所以,烛之武是居功至伟的。他顾及大局,劝退秦师。没有记旧怨,颇有大将之风。
遗憾的是,郑文公这样治理国家,流失的人才又岂止烛之武一人?以至后来被秦国统一天下,成了理所当然。
教师点评: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一直践行着“我的课堂,我作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学习完或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年来,收效颇丰,这篇《抒〈烛之武退秦师〉后感》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此文思路清晰,言之凿凿。能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阐明自己对“人物”的看法,有一定的思辩能力。表达到位、得体。语言虽然有些犀利,言辞带有批判性,但这正是我们新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点评教师:吉登彩,贵溪市实验中学)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