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4330字。
《致橡树》教学设计(公开课)
教案设计:武平二中 刘良豪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朦胧诗特点。
2、过程与方法:感悟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此诗,为以后学习朦胧诗打下基础,可为我们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着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作者表达的正确的爱情观。
3、教学难点:诗作的象征意义,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解决办法:利用配乐朗诵感悟,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吟诵、感悟。
三、教学设想:
1、教法:引导、点拔。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3、教学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媒体:现代教育媒体。(朗读带,简 爱录音)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知识。(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把握诗歌意象)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郑愁予“绝唱的抒情诗”;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原名龚佩瑜,52年生于福建泉州,71年开始写诗,79年开始发表诗作。《致橡树》82年编入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明确: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或想想自己身边的爱情故事或者影视上看到的有关爱情的故事。试着表达出来。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