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100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理解课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预习完成知识梳理: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①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镇压农民起义,起兵反隋建唐,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功劳卓著,受加封。
②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
兄弟争夺: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同盟,多次谋害不成。
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要除掉兄弟。
玄武门之变(626年):在玄武门秘密布置,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太祖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评价:(联系学思之窗)
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
李渊之子中的确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帝位之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概况:①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②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③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