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业评价的主体性确认与改革策略
- 资源简介:
约6400个字。
语文学业评价的主体性确认与改革策略
内容提要传统的语文学业评价,不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评价,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只实现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究其原因,是评价者的评价理念落后,缺乏“人本思想”,导致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缺失。作为母语,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学业评价应进行相关改革,充分体现评价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确保学生在语文学业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在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实行学分制、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用好成长记录袋、继续加强语文中考改革。
关键词语文学业评价主体确认改革策略
上篇对传统语文学业评价的再认识
不少一线语文教师有种共识:语文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或者说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是现行的语文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虽然新课程改革后,各地区中考命题者的命题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考题的开放性、综合性、答案的多元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也注重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但是,由于一卷定乾坤,以分数论成败,过分强调把考试结果作为升学的唯一依据这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在这个指挥棒的挥动下,千万个教师依然是为考试而教,越教越僵化;绝大多数学生是怎么教怎么学,越学越呆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没有真正的提高,更谈不上为终身发展奠基。具体来说,传统语文学业评价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考代评,结果重于过程。
考试不是课程评价的唯一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已经达成的共识,可是理想与现实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现行的教育评价仍然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形成性评价停留在口头上。语文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①语文学习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这种人生体验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人的主观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岂能用一张试卷来测量。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即强调结果的单一评价方式,恰恰是忽视了被评价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不能真正做出合理的价值判定。
2. 主体“错位”,学生被动应付。
语文学习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应是语文学习活动和发展的主体。可是在以单一试卷为评价方式的过程中,学生不大可能与命题者对话,更不可能与老师、同学合作、探究,也根本没有选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