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2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8/15 20:49: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0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440字。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涵泳背诵。2.理解诗歌主题。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昼犹昏。“割”字提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4.自由背诵。
  第二课时
  一、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第四板块:感受情怀(屏显)。
  1.这三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感受出来的?
  补充背景。
  (1)《望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