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本教育体系下的学习困难生的转化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谈生本教育体系下的学习困难生的转化
惠城区水口中学 杨冬梅
摘要:针对传统“师本”教育的弊端,郭思乐教授提出新型的“生本”教育的模式,这对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天性调动起来,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本。
关键词:生本理念;学习困难生转化
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个班都有那么一小部分学习困难生,他们普遍苦学厌学,学习效率低下,怎样才能使学习困难生“以失败者来,以胜利者走”,促进其转化呢?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近来又有幸参加了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的学习,聆听了郭教授的教诲并耳闻目睹“生本教育”实验令人振奋的成果,有茅塞顿开之感,看到了解决学习困难生问题的希望。下面谈谈自己一点想法。
一、树立“生本”理念是解决学习困难生问题的根本。
以前,我们的教学论从来研究的都是怎样“教”的问题,而对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学”反而忽略了。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学习效率低下。针对传统“师本”教育的弊端,郭思乐教授提出新型的“生本”教育的模式:在角色关系上,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为主,教师给以引导,提出“以学定教”、“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在学习的内容上保持对事物的整体感知,感悟,重在学习兴趣的保持、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在评价上,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孩子都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而所有这些都基于这样的信念:儿童具有学习的天性,每个孩子都爱学习;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量是巨大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人,他人无法代替,知识、能力不是能教会的,而是学生个人习得的,因此,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天性调动起来,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本。
1、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不要把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幼稚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耐心地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善待处于弱势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2、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
每一个学生总在变化着、生长着,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我们不能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只注重遥远的未来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当下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我们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3、激发学生生而具有的求知欲、创造欲
每一个学生天生都具有求知欲、创造欲,都会时有智慧的火花迸发,都会有成功的体验。关键是我们教师能否抓住机遇,及时鼓励,充分激发,让学生乐于自己去追问、去探寻、去创造,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自己,使学习成为有意义充满乐趣的过程,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自我生命和力量,那么学习就不会成为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
4、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一种促进“人”、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诚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师生的关系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不只是面向学生的说话者,更是体谅学生的倾听者,总是为学生彰显各自生命的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
二、创设“生本”课堂是解决学习困难生问题的关键。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