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例析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1550个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例析
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进入实验区实验。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的重要成果,它的实验和推广必定引起全社会,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什么要将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二者是怎样的关系?课程标准相对新修订的语文大纲有哪些发展?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和考试会带来哪些影响?
一、2000年教育部公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下称《大纲》),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标准》?《标准》对《大纲》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标准》的启动在前,《大纲》的修订在后。《标准》开始研制的时间是1999年初,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语文教育现状存在一些问题,是从问题出发;从国际大背景看,许多国家也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大家都在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大动作,就是在国际教育改革大趋势中进行的。1999年六七月份《标准》研制工作,最初是做准备工作,做调查,探讨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经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等等。《大纲》(试验修订版)出台是在2000年,是一个过渡性文件。《标准》在2001年7月出台,先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以后实验区逐步扩大,然后,根据实验效果修改,再正式公布,扩大到全国。在正式公布之前不参加实验的地区仍使用《大纲》(修订版)。
2000年修订后的《大纲》是《标准》制订的准备阶段的产物,同《标准》有一定联系。修订版的《大纲》相对过去的大纲有一定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2.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在汉语母语教育规律上有新的认识。如注重语言材料的感性把握,即注重语感;重视诵读等。这几个突破点仍然体现在课程标准中:1.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2.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过去的语文重视的是学习结果,不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学习方法等;3.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4.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些突破,不仅体现在语文一门学科,而是各个学科的集体突破,是改革的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有:(1)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等等。新课标对《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标准》的公布有利于解决这几年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些无意义的争执,把语文教育改革由局部的、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尝试,变成有观念引导、有法规可依的行动。}
首先,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语文教学的依据就是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超“纲”教学被认为是不符合要求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课堂45分钟而提出的关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框架。长此以往,人们习惯地认为课程就是在“大纲”规范下的教材,没有教材就没有学习,同样没有了课堂也就没有了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把语文教育延伸到语文课堂教学之外,提倡广义课程观指导下的大语文教学,明确地提出综合性学习,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它作为“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逐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