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固本——主体性教学在三年实践中的体会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创新与固本
——主体性教学在三年实践中的体会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王东杰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往的课堂教学多数是“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被调动,知识的接受有些被动,学生的思维观点得不到很好的展示、引导和解决,动手动脑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随着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在中国由一种思想演化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运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经广为接受,但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在个别科目的个别时刻进行尝试,大面积的开展这种个性化、人文化的教育模式比较难。2000年是我省全面开展教材改革的一年,新教材在简化理科内容同时强调联系实际和个性思维,文科内容也注重新时代特点和个性争鸣的内容,为全面创建主体性教学模式创造了良好的外围条件。在全面了解教材特点和调整教学理念的基础上,2000年高一阶段就开始了全面的主体性教学探索。
1,主体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是本着“以人为本”进行的引导性、拓展式的教学形式。而最终的高考是教学中必须把握的根本,是要稳固抓牢的基石。
主体性教学对文理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理科教学的原理定律的讲授可以在引导、启发、归纳、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层面,灵活掌握,并联系实际,适当精心综合知识结构,根据学生水平灵活把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占比例。文科教学以启发引导为主,常常以开放式的授课形式来对内容进行个性的探索和常规的认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联系身边生活,把课堂引向当今社会,在拓展与分析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道德观。文理的共性就是要在学生自主把握的情况下,教师教规律教方法。
主体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师要对授课内容了如指掌、成竹在胸,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把握瞬息万变的能力来把握课堂,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取向和思维死角,合理点拨、引导思维的深入和拓展。备课过程中,在深入研究和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上,要扩充知识面和知识量,对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发展动向有必要的了解,要对学生的可能思维角度和常犯错误有基本的了解,并能结合个人特点找出问题的核心症结,加以恰当引导,及时拨乱反正。
对于个别学科或个别内容可以构建师生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建构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双向能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习讨论的内容尽可能深化。双向促动,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动,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和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