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话题作文构思的“投机”和“取巧”
- 资源简介:
约5390字。
应试话题作文构思的“投机”和“取巧”
董春岭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写话题作文的一大困境就是面对着题目不知道自己该写点什么,平时如此,考场上更是如此。经过了许多年的语文学习,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有些同学能够恰到好处地把平时的积累发挥出来,为自己赢得一个高分;而还有些同学——或是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下笔,或是笔下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这些同学最后只能是看着一个可怜巴巴的分数,感慨自己“比窦娥还冤”。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同样是一堆原料,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当我们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有了“原料”,怎样选取它们,合理搭配,怎样去烹饪它们,做出一道有滋有味的好菜呢?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考场作文构思的“投机” “取巧”的方法。“投机”,就是在了解话题作文评分标准的基础上,选择阅卷老师比较喜欢的和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题材,“择己之长,投其所好”;“取巧”,就是灵活运用构思的各种方法和写作技巧,使自己的文章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投机”——高分考生和阅卷老师心照不宣的“小秘密”
高考的话题作文,是对我们语文操作实践能力的检验,而阅卷的老师则通常是在高中语文教育第一线上奋战的人,对文学作品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阅卷老师自然偏爱那些可以把高中、初中积累语文的知识灵活运用出来的那些文章,他们也偏爱那些热爱文学、对经典名篇名著有着独特感悟的学生。而我们学了这么多年语文,能够灵活地把语文课文中的美言妙语、写作风格、文史知识应用出来,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肯定,也是对语文老师多年辛苦培养的一种肯定。这些语文课本、读本上的东西通常是高考备考中我们最熟悉、最擅长的,课余的时间我们也阅读了不少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也肯定有着自己的特殊体会。用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东西写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文章,“两全其美”,何乐不为?翻阅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会发现这类作品是最多的。除了上次我推荐的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2005年四川高考优秀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留》也是一篇类似的佳作,分享一下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体会文章中展现的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和良好的文学修养。
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风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一刻。可是,他们的名字却始终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项羽
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司马迁
看着你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人们只会钦佩你,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仅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却忘记自身的荣辱。但是,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年。人们铭记着你,就如记得你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一样。
李白
看着你在宫中自在逍遥,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传诵着你的名作,铭记着你的功德。因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之势的无限蔑视。仰望诗仙,一股傲然之气油然而生。人生能够这样走一回,也就无怨无悔了。人们佩服你,铭记你,那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