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同步练习18
- 资源简介:
约7800字。
鸿门宴
课前预习 无师自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美姬( ) 飨士卒( ) 鲰生( )
卮酒( ) 有郤( ) 瞋目( )
玉玦( ) 目眦( ) 彘肩( )
参乘( ) 刀俎( ) 不胜杯杓( )
答案:jī xiǎng zōu zhī xì chēn jué zì zhì shèng zǔ shēng
2.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卒:通“猝”,仓促。
C.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通“纳”,接纳。
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坐:通“座”,座位。
答案:B
解析:B项无通假字,“士卒”指士兵。
3.根据提示,写出这篇课文的情节。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尾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开端:范增献计。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账。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尾声:刘邦诛曹无伤。
4.填空。
司马迁,____________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完成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通史,鲁迅赞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西汉 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堂巩固 一点即通
1.选出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答案:D
解析:D项两个“谢“,都作动词,是“致歉”的意思。A项前一个“言”是动词“说”,后一个“言”是名词“话”。B项前一个“去”是名词“相距”,后一个“去”是动词“离去”。C项前一个“立”是动词“站着”,后一个“立”是“立即”,时间副词。
2.刘邦在听到项羽将要进攻他时,两次惊呼“为之奈何”,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惊惶失措,缺少胆识,只好向谋士求救。
B.内心恐惧,但善于向谋士求教。
C.内心慌乱,后悔自己听从“鲰生”的劝说。
D.紧张惊慌,但关键时刻却善纳良策。
答案:A
解析:A项“失措”有误,“缺少胆识”不准确。
3.本文两次用“当是时”为起句,插叙当时“秋毫不敢有所近”的背景。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次交代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意在强调双方兵力悬殊,后者意在点明两军距离。
B.两次交代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强调双方实力的悬殊。
C.两次交代的内容一样,既强调双方兵力的悬殊,又交代双方的距离。
D.两次交代的内容不一样,前者意在点明双方驻扎地点,后者意在交代两地的距离。
答案:A
解析:理解时应联系上下文,弄清相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