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拓展须有度——《鸿门宴》教学之反思

作者:湖北省巴东一中 胡其林  时间:2009/10/15 23:16:27  来源:qilin888hb 原创  人气:4541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迎来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课堂变得异常活跃了:书声朗朗,音乐声声;合作讨论热热闹闹,多媒体教学缤彩纷呈。新课改引发了课堂教学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的突变。但真正走进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又不难发现,在热闹的背后,在开放的背后,仍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经验主义做法,仍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先说说笔者讲公开课(校内)的情况吧。我讲的是司马迁的《鸿门宴》,基于本课篇幅较长、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文字不甚艰涩等特点,我确定本课时教学重难点——以赏析“鸿门宴上尖锐斗争”为重点,以正确分析项羽人物形象为难点。具体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电影片断来辅助教学。整个教学分五个环节展开:学生齐读,提炼概括其情节——分角色朗读,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合作讨论,探究人物形象——师生共同讨论,辅以课件展示——第欣赏电影“项庄舞剑”片断,加深理解。我本以为课堂设计科学合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但由于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施教时在讨论环节耗时过多,课外内容拓展嫌多,以致教学任务完成很仓促,电影没来得及欣赏。
  课后,老师们在评课时提得多的就是课堂容量大,拓展得多,贪多求全,学生学习心有余力而不足;研讨环节没调控好,费时太多。通过对本次课的反思,我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教学延展不要盲目求多,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可而止。尽管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综合化程度很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情和文本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简言之,课堂教学就要把握好一个尺度。
  同时,我也听了其它成员的授课,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也都不尽相同,或简洁,或繁琐,或面面俱到。反观时下一些重大的赛课,为追求教学高效果,老师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把课堂变得臃肿了。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三维目标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好不了。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个深化,具有层级性、动态性、针对性和人文性等特点。三维目标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动态性,三维目标的设置是新课改中一个伟大的创举。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小狗包弟》的教学设计:本文重难点的设计就是怎样认识巴金弃狗的行为和他后来的思想认识。在具体教学设计中,他分四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第一是梳理文本内容(文本解读),第二是引大量历史资料和社会现象来引导学生去忏悔(合作讨论),第三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来培养勇于忏悔的意识(读写结合),第四是回到文本结合重难点深化总结。
  初看这份设计,不能不说教者备课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设计不仅紧扣课标三维目标(既有知识又重方法能力还兼顾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又有大量拓展,且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可谓独具匠心。但一细思,若真正用于实际教学时,我担心学生在经历了第二、三环节的学习后,还能回到第四环节上来吗?文章重难点能在这开放的学习中得到解决吗?总觉得教者太追求完美了。
  无论什么样的课型,若每课(时)都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和教学,不仅千篇一律,而且老师在具体施教时受目标制约,这舍不得丢,那也不忍心抛,只好负重前行。其实一节课目标设置过多,信息内容安排繁复,学生心有余力而不足,一个问题还没搞明白,又被老师推向下一个问题上去了,根本没有思考空间,也只好跟在老师后面跑,况且每节课学生听课的有效时间只有20多分钟呢?教学三维目标全兼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口了。
  因此,一节课教学目标设计要小巧,要具体,更要有侧重点。三维目标中,“知识能力目标”是很容易通过文本研习达到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是隐形的,在一节课或一次课上是体现不出效果来的。老师要深挖教材、备学生,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力争一课一得。
  二、多媒体喧宾夺主,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教科书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语文教学也要有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加强语文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纵观时下许多重大级别的公开课和比赛课,无不加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元素,认为这样的课堂才够味,才时尚,才能体现出教育教学新理念。因此,教学是否运用多媒体技术堂而皇之地便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于是乎,大凡公开课都是图文茂,声、光、电集合,好不热闹,好不精彩。瞧那语文课,还未开始,音乐先响起,营造一种氛围;课入高潮,PPT课件大展播,学生应接不暇;课入佳境,影视大放送,代替文本解读。一节课多媒体辅助技术运用泛滥成灾,喧宾夺主,学生仅仅只是一饱眼福,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多媒体滥用还不够,一些教者制作课件时也显得随意,讲究多多益善。无论什么课型,总是先来个基本知识(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分析,相关轶闻趣事引用等等)介绍,然后在中途插入一些关系不大的图片来刺激学生视觉。整个课件显得很花哨,关键信息成了老师板书的替代品。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在幻灯片中梦游,缺乏相应的教与学互动过程,收效可想而知。况且,老师准备好一个课件是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与其为投学生所好做大量外围工作,不如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深入浅出地讲解。因为,课件不能替代老师和学生的讨论分析,也不能替代课堂板书设计。
  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是否运用多媒体一定要视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学生接受能力等情况而定,不能一味为追求授课容量、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等效果,老师一厢情愿地在那开陈列馆。课件制作一定要体现出文本中的关键点或难点,能启发学生思维过程,而那些死的静态的知识要大胆舍去。影视片断的插播也要适可而止,这也是最耗时间却收效甚微的设计。
  三、课内外拓展无节制,费力耗时又低效
  新课程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整合性,要求学生能跳出文本,在大语文观中、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但在具体课堂上,我们还是要遵循“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重难点是课堂高效教学的基点”的原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无视教学目标和要求,无视教学重难点,贪多求全,结果是吃力不讨好的。
  我曾听一位老师讲《鸿门宴》,他的备课很有深度。其中课内外拓展十分丰富:有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引用了《史记》中“项羽本纪”“刘邦本纪”部分选文,还有后人关于项、刘人物的诗词、曲的赏析,以及当代作家对于他们的人物评论文章资料等等。外行来评价这节课,一定是准备得很充分、详尽,对文本挖掘很深入,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内行来评价这节课,这么多的课外阅读资料,学生当堂阅读还显得紧张,甭说深入理解分析了。教学内容拓展无节制,学生学习心有余力而不足,教师教得也很累,稍有闪失,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至少只能是浮光掠影的。
  语文教学课内外知识的拓展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在信息的选择上首先一定要与文本紧密联系,要围绕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老师不能一厢情愿地卖弄知识。有教育专家说过:“一位坏教师是不停地奉送知识,一位好教师是教给学生发现知识。”与其耗时费力地给学生兜售知识,不如给学生一把解惑的钥匙,给学生一方自由的舞台,让他们自主地去钻研。
  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课时减少了三分之一,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教学更注重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培养。老师要熟读课程标准和文本,精备细教,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真正减轻课堂学生听课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设计)是课堂教学减负当务之急的工作。笔者以为,精减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树立三种观念:
  首先,要树立一种合作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基于经验主义,加上一点文人相轻的思想,同事间不善交流、沟通,往往各自为阵,单打独斗。教师对文本解读,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往往借助《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凭“一桶水”也能包打天下。而新课程改革后,面对着全新的教学模式、高考模式、教材编排体系以及高考成绩评价体系等,老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等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之需求,更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课程改革形势。因此,教师在教与学中,摒弃陈见,加强合作尤为重要。
  团结铸就力量,同心产生智慧。师生团结协作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而老师间的通力合作是课堂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以为老师间的合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备教中,要聚全组教师力量和智慧,加强集体说课和备课,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唯此才能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能使老教师课堂锦上添花,新教师快速成熟,更能有效遏制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
  第二,要落实听评课活动,同组成员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学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施教手段,建立一个动态的课堂。唯有师生合作、生生互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才能把课堂拓展的内容消化落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第四,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T”型知识结构体系(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跨学科的通用知识),教师要与其它学科教师通力协作,在教学中进行知识的交叉渗透。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如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观、哲学观、发展观等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也可吸纳历史和政治教师参与问题的研究。各学科资源优势互补,科学整合,从而减少课堂拓展的知识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树立一种学情观。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新课程标准》明确突出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备教中一定要关注课堂主体--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层次、接受能力等等。教师一定要勤于观察和分析,关注学生上课的反应、作业和测评的效果、学生的精力和心态等情况,从而在备教中科学预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安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兼顾各能力层次的学生,让优生“跳一跳,够得着”,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到。
  因此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力求做到因人施教,而非因材施教,拓展起来没完没了,更没原则。那种无视学生发展和接受状况,追求满汉全席的做法,只能让教学陷入“差、慢、费”的恶性循环之中,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本质都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要树立一种省思观。
  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课堂教与学就是一个在省悟和思考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并非都生而知之,在教学中必须外求合作,内求三省吾身。课备完了或讲完了,教师要静下心来反思:课堂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课堂容量安排学生能否接受?这次课成功亮点或失败之处是什么?下次教学本课我将怎么去设计?……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怎样完成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从“知识中心”到“能力素养培养”、从“智能目标”到“三维目标”的过渡,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边探索边总结的。教学中怎样去反省思考呢?
  第一,教师要勤于观察,动手写教学日志。教师一天的生活并非都是单调无味的,勤于观察,你会发现自己或他人教学中的亮点,你也会发现师生间点滴的感人的细节,把一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全部诉诸笔端,写成教学日志或博客。这将是一笔丰厚的教育教学财富。
  第二,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老师教学不能一节课讲完了就万事大吉,坚持每节课上完后抽一点时间针课堂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工作,譬如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对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对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等进行总结和补充,若有可能还可以来个二次备课。写教学后记不同于写教学日志,前者针对性很强,反思程度更重些。写教学后记也不必面面俱到,要巧而精,有侧重点。
  第三,教师还要倡导写教学案例分析,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当教学一个时段后,你一定会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产生了兴趣,或对自己的某堂课有很深的感悟,此时,我们不要懈怠,要抓住机会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进行一个深度的省思。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学理论水平,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这是一种把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有机融合的手段,也是教师快速成长为名师的必由之路。
  总之,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课堂内容的精选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动脑筋,既要摒弃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也要防止开放无度的创新教学,把握好教学内容拓展的尺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