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负担过重的几点思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学生负担过重的深层原因与对策初探
[摘要]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这是教育界有目共睹的事实;减负,也是近年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从具体实施上看,它的效果并不如原来设想的那么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都只把减负的重点放在中小学生身上,而没有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进行很好的探讨与改变。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在对此进行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试从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三个原因出发,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生负担过重 原因 对策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这是我国教育界多年的顽症之一。“据粗
略估计:中小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超出成人工作时间3——5小时。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严重不足,致使学生生理、心理负担长期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很明显,这些都给我国的教育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故前年初,当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校发出“加大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的力度,切实抓出实效”的通知后,就立即引起了社会性的震荡。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撰文赞同减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措施:如游戏教学、废除班主任制、网络作业,等等。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减负工作已开展得很好。相反,据笔者最近作的调查,减负两年后,不少中小学校的学生负担甚至较前还有所增加。其原因,是由于在我国的社会层面上,真正赞成减负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理论界和中小学生;而许多具体负责教学的教师和相当部分的家长,对此都颇有微词。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浙江青年报》在3月12日的一则报道:3月10日,六名浙江籍高考状元在浙江图书馆举行了“在北大清华等你——挑战七月”的大型报告会,杭州市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面,许多外地家长也纷纷揩子女而来。其场景,足令许多当今红明星为之羞愧。这现象出现在全国性的减负工作刚刚落实一年多的时候,是颇令人思索的,也是颇具讽刺意味——它很好地反映了社会层面对减负的看法,也说明了前一阶段减负工作的效果。又如葛新斌先生在《关于‘减负’问题的理性分析》中,就指出:“‘减负’在实际操作中已经遇到了诸如媒体早已披露的‘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明减暗加’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这一切表明,我国前一阶段的减负工作,是不尽如人意的。
由上可见,出于利益关系的不同,减负工作在我国各社会群体中还远没有达到完全的共识,也远远没有取得想象中应有的效果。那么,前一阶段减负工作的主要失误之处是在哪里呢?以笔者浅见:是在于只把减负的重点放在中小学生身上,而没有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进行很好的探讨与改变。因为就我国的教育界来说,学生负担过重这一事实仅是种表面现象,在它的背后,还有许多深层次,不易改变的原因。然而如果那些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性因素不清除,那不管怎样谈减负,都只能是事倍功半——故减负之关键,不在于学生,而在于造成此现象的各种根源。
下面,笔者就对此进行一番探讨,望方家指正。
一、 不合理的就业机制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学生负担重不重?——确实很重。这在笔者的调查中,这是每一个人,包括对减负最有微词的人也都承认的。但这里的关键在于:既然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明白这一点,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拚命给学生们加压——从某些家长和教师的作法上可以表明这一点——而不想改变呢?而许多的“乖”学生也为什么会在明知压力过重的情况下,只是努力挣扎却不试图摆脱呢?这里,除了传统儒家的“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外,最主要的就是受到了我国就业机制的制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和学校领导之所以会在上面三令五申的情况下仍拚命给学生加压,而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此也欣然接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后面有利益在驱动。笔者所作的市场调查表明,在我国的就业机制中,存在着很明显的“媚强凌弱”现象。如据《教育信息报》对北京新世纪人才招聘会的报道:“在如今招聘会现场,企业喊出‘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口号已经司空见惯了。现在的企业直接以高报酬招徕人:‘热烈欢迎研究生加盟,除户籍和房子解决外,硕士生一次性付给安家费3万元,博士生一次性付给安家费5万元,爱人随调”。当然,这是体现了高素质者高收入的原则,无可厚非。但与之相比,在另一方面,冷门专业毕业生(包括研究生)、专科生、职高生和普高生的状况就截然不同了。据笔者在人才交流市场上了解到的信息表明:他们是很难找到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符合的令人满意的工作的(这在农村尤其明显,很多高考落榜生除了继续复习以待再次拚搏外,就只能走和其他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相同的道路)。这就使许多家长都认为假如考不上大学就等于白读书(现在则进一步认为如果大学毕业找不到满意工作也是白读书)。既然形势如此,我们又怎能怪许多家长和学生们拚命加负呢?因为要进重点大学,就要先保证能进重点高中,而要想进重点高中,就最好先能想法进重初、重小。这即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名校意识”。它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从进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处于一种激烈的学习竞争环境之中,不到大学毕业就不能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