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超常规训练绝招
- 资源简介:
约6410字。
中考作文超常规训练绝招
曹斌锋
从近十多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形式来看,我们发现,中考作文命题经历了一个由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多元化并存的发展轨迹,总体趋势是从开放走向限制。命题作文是不是中考作文命题的理想形式,我们可以讨论。但它的强势回归让人更深的感受到了中考作文命题改革的艰难与无奈。尽管命题作文卷土重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无论其原因是什么,也无论其理由是否成立,现在,我们都不能不对这曾经热极一时也曾备受冷落而今又强势重现的传统命题形式另眼相看。
话题作文倍受冷落,命题作文逐步升温,这已经是一种不容置辩的事实。出现这种局面决非偶然。由于话题作文导致的宿构、套作、抄袭越来越多,使话题作文这些年年受到了各方面的非议批评,话题作文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而话题作文的弱点正是命题作文的优点。命题作文对题意有严格明确的限定,能有效防范宿构、套作和抄袭,确保考生公平竞争;并且,由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使作文阅卷很难制订一致的阅卷评分尺度,难以控制作文阅卷的主观差异,而命题作文的限定性便于制定统一的便于操作的评分标准,更方便阅卷。此外,命题作文在中国历史上漫长的科举考试中一直沿用至今,包括港台地区至今仍延续这一形式,世界各国的作文考试也主要采用这一形式,因此从历史和地域的角度看,命题作文更具备继承性,更能与世界接轨。
从这几年学生的中考作文来看,有大量的学生不懂最基本的作文之法,动不动就用“题记”与“后记”,这样的作文之法不是未尝不可,但在短短的六百字左右的文章里,非要用“题记”与“后记”,似乎觉得有点牵强附会的感觉,很多名人的文章其实也没有用“题记”与“后记”之类。有一位考生在六百字左右的文章里“题记”竟写了350字,可想而知,他的正文内容有多少。也有学生在文章开头非要引用几句古诗,似乎觉得没有古诗,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一样,其中有一个考生的作文里,一开始用大量的排比句,竟一口气引用了7句古诗,而且这些古诗与文章的主题完全不想吻合,这就势必影响作文的质量。教给学生一定作文之法,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可是,目前,很多语文老师,在一周的语文课里,很少来上作文课,即使上了,也是蜻蜓点水一般的“点”几下了事,其实,学习作文之法,最好从课文里学,从范文里学,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将写作基本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叫学生实践写作。
一、认识中考作文
我们总是希望并要求考生写作文要叙写自己的生活,要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文中有“我”,力戒空泛。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命题必须贴近考生生活,二是考生必须关注现实生活,否则就难以做到。我们希望考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这就要求作文命题能够成为考生反映现实生活、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使考生面对作文题就有写自己、写生活的欲望,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作文,同时更好地引导初中作文教学,使中考作文正确发挥其导向作用。
学生作文造假之风盛行,原因在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学生每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对周围发生的事缺少关心,导致心中无“米”,这样遇到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就只好作假,死爹、死娘的事就来了,似乎觉得死了人,才会真正打动读者的心,但是,我们只要仔细一看,文章就假得很。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无论是想象作文,哪怕是神话小说,也有生活的影子,对于中学生来说,观察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去进行多观察,学校生活是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尽管天天上课读书,但你只要细心留意,也会发现新鲜的事,家庭生活也是重要的观察积累来源,学生与家长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