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 评卷人 复评人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睚眦必报(yá zī) 翌日(yì) 眷恋(juàn) 杳然(yǎo)
B.濒临绝境(bīn) 通衢(qú) 扁舟(piān) 星宿(sù)
C.窈窕(yǎo tiǎo) 倭寇(ǎi) 范畴(choú) 旮旯(gē lá)
D.邯郸(hán dān) 虫豸(zhì) 广袤(mào) 贻误(yí)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愤懑 联袂 优柔寡断 出奇制胜
B.诅咒 报消 唾手可得 贻笑大方
C.包庇 瞠目 史无前列 手不释卷
D.惋惜 寒喧 一暴十寒 栩栩如生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里的山谷中 着比恐龙还大的动物,有着比密林中所见的任何植物更为
的植物。
②如何依照学生的特长, 其创造性思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③工商行政部门对那些以各种卑劣手段制假贩假,以 暴利的不法商人,加大了打击的力度。
A.生活 奇异 启迪 谋取 B.栖息 独特 启示 牟取
C.栖息 奇异 启迪 牟取 D.生活 独特 启示 谋取
4.下列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它的根,成功是它的果。
B.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型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
C.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D.尽管天气变了,黑龙潭仍然是一片沉静。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如果贵国政府不履行双方贸易协定中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和估计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前景。
B.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词语,单由“因特网”,就生出了“网民、网友、网址、网恋、网虫,网上书店、网上购物”等等。
C.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挖掘和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潜能,使之成为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D.美国总统布什对鲍威尔此行“非常满意”。从美以的角度看,鲍威尔的确不虚此行。但论公理道义和实效,谁能不说鲍威尔不是白跑了一趟?
6.句式变换后,句意差别较大的一项是……………………………………………( )
①人迹罕至的古护城河边,长满了青青的荒草。
A.
②青青的荒草,长满了人迹罕至的古护城河边。
①老人腿不幸被宝马车给撞伤了。
B.
②不幸,宝马车撞伤了老人的腿。
①猎人找到了落在灌木丛里的风筝。
C.
②猎人把落在灌木丛里的风筝找到了。
①这种冻馒头,谁能咬得动!
D.
②谁咬不动这种冻馒头?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本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著名作品《药》通过明暗两条线索展开了令人警醒的情节,表达了深刻独特的主题。
B.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队作品有《雨霖铃·寒蝉凄切》。
C.睢景臣写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著名套曲之一,作者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描绘了刘邦发迹前的所作所为,展现了真实的历史生活场景。
D.《史记》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写,在史学和文学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鲁迅誉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下列句子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B.祖国啊,你不能不让人乐于为你而生;勇于为你而死;为了你而奋发前进!
C.“怕什么?怎的不拿?”那人停了一下,嘴里又哼着说:“这老东西……”
D.张艺谋执导的优秀影片:《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也将在电影节上放影。
9.对李清照《渔家傲》这首词的解说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这是李清照晚期作品。自北宋颠覆后,诗人连遭不幸,晚景凄凉。
A.这首词前三句写云涛、晓雾、千帆,景象已极壮观,句中嵌入几个动词,更绘景如活,动态俨然,尤其“转”、“舞”二字,还写出诗人风浪中造船的感受。
B.上片后三句写梦境中又回到天帝住的宫殿,天帝热情地问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
C.下片前三句“嗟”的意义与“嗟嗟,来食”中的“嗟”相同,如同“喂喂,哎哎”。
D.《离骚》中有“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苏轼词中也有“我欲乘风归去”的句子,诗人在下片巧妙地化用其意,简净自然,浑然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