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阅读的历史选择与操作策略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主体性阅读的历史选择与操作策略
海盐县官堂中学 姜水平
内容概要:本文从为什么要提倡主体性阅读,及主体性阅读的基本实践策略两大方面论述了开展主体性阅读的必要性及实际意义,论述了开展主体性阅读的核心所在与策略要点,明确了开展主体性阅读是教育的归位,是历史的必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的具体体现。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提倡主体性阅读,并努力实践好主体性阅读。
关键词:主体性 自主性 主动性 创造性
所谓主体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准备,实施有效的激励与指导,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实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性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概言之,主体性阅读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种阅读教学策略。
一、主体性阅读是教育的归位:
(一) 实施主体性阅读是教学发展的必然。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字、词积累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写作教学的基础。故而,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的情况。于具体操作讲,正确处理两个教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指导和学生阅读实践之间的关系,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正基于此,阅读教学改革一直试图在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为两端的横向坐标上,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但在仍显陈旧的评价体系及应试教学的阴影下,这个结合点总显得标位不正。教师往往以“教参”为终极目标,拘泥于重点篇目,重点段,乃至重点题目的反复咀嚼,并以其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针对性的机械记忆代替生动的形象感染,思想政治的教条说教代替丰富的哲理探求,工具化的教学代替心灵世界的感悟。最终,语文阅读,只剩下了僵死的条文记忆,词句的机械训练,和大量的零散的语文素材。阅读中没有了学生的读,没有了学生的思维,没有了回味、想象和体味,没有了大千世界的丰富绮丽,没有了生活、生命与激情。所谓的读只是教师对教参的“读”与“讲”;从而让富有情趣的阅读从立体变成了平面,并简单化为“一线一点”。因而,缺少了生动活泼的元素的阅读,自然也激不起阅读者(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生命激情。阅读教学也就变成了学生的机械搬运,学生的阅读只是在完成识记教师的“灌输”,其阅读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也可想而知。而社会、教育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千世界、社会实践是课堂的延伸,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必需,其中阅读能力又是终身学习的基石,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课本,囿于文章的纯知识化的条分缕析与机械识记,阅读教学要给予学生的是为终身学习与社会生活所用的独立自主的阅读实践能力。
为此,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的内容表达出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从而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教师的有限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内涵的主体性阅读应成为当前阅读教学模式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