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能力大提升之分级解读与训练
- 资源简介:
约93220字。
中考作文能力大提升之分级解读与训练
第一章 审题与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就是题意。
有人把考试作文形象地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镣铐”,就是题意。
在体育赛场上,跑步有规则,跳高也有规则。只有有了“规则”,比赛才能公平、公正,也才能体现比赛的价值。
考试就像体育比赛。作文就好比是体育比赛中的一个项目。而“题意”正是这个比赛项目中竞争的“规则”。
如果没有了规则,任何比赛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没有了规则,作文也将变得让人难以取舍。
有了“规则”,才能有有秩序的的竞争;有了“规则”,才能保证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因此,无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要想夺得这“半壁江山”,首先要懂得“规则”。
只有懂得了规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放任你的思维驰骋,听任你的妙笔生花,才能真正实现作文的价值。
审题,就是对“规则”的解读。
立意,则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中心论点)。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清•王夫之)
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
立意,最能看出一个作者的灵魂。
是最具思想的深刻,还是浮光掠影的浅薄;是别具一格的新颖,还是生搬硬套的陈腐。立意的高下,决定了一篇文章的高下。为此,作者不得不“为伊消得人憔悴”。
选准了一个角度,确定了立意的方向,思想、情感、文体、结构、布局、措辞也就都有了相应的、自然的(本能的)呈现。
因此,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
第一节 偏离题意 中心模糊
【要点解读】
偏离题意、中心模糊,在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一般都被列为“题意”这一项要求的最末一个等次——第四等。
偏离题意,就是对题目的意思理解错误,或在写作过程中对写作范围的把握出现偏差,从而使文章的内容与题目无关,或与题目要求背道而驰,风马牛不相及。题目中言“风”,你偏写“马”写“牛”;题目中指“东”,你偏向“西”;题目中言“团结”你大谈“勾结”等等,皆属偏离题意。
例如在某地中考中,以“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在阅卷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都被视为“偏离题意”:
只涉及到“美好的心灵”,而不谈“看世界”。比如说谈“团结互助”,谈“互相理解”,谈“呼唤和平”,谈“关爱生命”等的必要性、重要性,虽然内容与“美好的心灵”相关,但并未涉及“美好的心灵”与“看世界”的关系。这类作文,在实际阅卷中,得分一般都控制在30分左右(满分60分)。
还有一些文章,只触及社会现实,描写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根本没有涉及“美好的心灵”;或者所写内容,体现不出“美好”,反而表现出思想的不健康,那么这类文章更属“严重偏离题意”,得分一般会在10分左右。
中心模糊,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中心论点)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要表达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