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分化,全面参与——浅谈如何诊治新课程中学生分化问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减少分化 全面参与
——浅谈如何诊治新课程中学生分化问题
户县牛东初级中学 刘思远
内容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主任温立三老师曾指出:对于新课程,师生应充分做好应对准备,语文课程改革可能会加剧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从学生来说,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将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他们将成为课堂上讨论的主角,而相对内向的孩子鲜有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他们收获也许比老师讲授的时候更少了。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减少分化呢?本文试图从学生中存在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解决的方法等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
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已普遍推进实施,这是一项关系到几亿、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在这次变革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新型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旧的学习方式。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出现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新方式。那么,面对新课程,学生是否适应?我们是否做好了应对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主任温立三老师就此曾指出:对于新课程,师生应充分做好应对准备,语文课程改革可能会加剧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从学生来说,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将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他们将成为课堂上讨论的主角,而相对内向的孩子鲜有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他们收获也许比老师讲授的时候更少了。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也确实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能很快适应并顺利进入这种角色和学习方式中去,能主动探讨,积极发言;而另一部分学生却明显显得不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他们的表现大多是腼腆、沉默寡言,不善与人合作,更谈不上大大方方,大胆的举手发言了。这样就把本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好像是“热闹是别人的事”,而与自己无关的不良现象。这样下去,既不符合新课程“面向绝大多数”的精神,也不利于这些学生自身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从客观上讲,他们刚刚进入中学阶段,在小学阶段长期养成的传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养成了学习上的“惰性”,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型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从主观上讲,这类学生大多属于抑郁质的类型,性格较为内倾。孤僻、处事拘谨,不善交际,动作缓慢,应变能力差,胆小谨慎,不愿抛头露面是这类学生的基本特征。这使得他们不能顺利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中去。
那么,如何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摆脱这种“不参与——效率低——更不参与”的恶性循环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