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从“人”切入——《蜀道难》课堂实录
- 资源简介:
约9060字。
文如其人,从“人”切入——《蜀道难》课堂实录
(一)
《蜀道难》的教学该如何进行?怎样才能实现单元自学提出的要求,一连好几天都没有一个好的思路。网上浏览了多篇教案,并未找到一个满意答案。单元自学提示是这样表述的:“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的感悟能力。”
单元提示当中的所说的“理解诗意”这一要求比较容易达到,进入情境也不难。但怎样才能实现“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代的独特审美情趣”呢?联系创作背景,很容易使对这样一首好诗的解读沦落为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的阐述,变成了师在谈感受,师生的地位本末倒置,既不符合新课革的要求,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找不到理想的切入口,只好退而求次先现实提示当中最基础的要求“理解诗意”“背诵诗歌”,以求在这两项活动得到新的灵感。
于是我在第一课时,就直接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查阅相关工具书自主朗读《蜀道难》,注意诗句的节奏停顿。第二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完成以上两任后背诵全文,明天上课前必须将全文背会。任务宣布完毕,琅琅书声随即响起。在时起时落的读书声中一节课就结束了。回到办公室,回忆着学生的热情的表现,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文如其人。于是系列想法便在脑海当中连点成线。
李白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既然文如其人,那么,本诗当中肯定有能够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诗句。于是我的第一问题就这样设计:通过阅读本诗与你以前对李白理解,你认为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本诗当中你能找到哪些佐证。这样设计,既调动了学生以前的经验积累,又强化了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同时还真正让学生去体会李白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将老师的理解硬生生的塞给学生。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旨趣的理解我将课后第二题作了改编:“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你认为本诗奇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设定之后,我十分得意。希望在明天的课上,这两个问题能带领导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李白个人的情感世界与本诗的艺术魅力。
(二)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第二课时是在六班开始的。上课伊始我先准备检查一下上节课学生自学的情况。于是我要求全体同学将书合上一起来背诵《蜀道难》,背书的声音很响亮,大约三分钟左右,背诵结束。我问:“谁没有背会?”一共有十五位同学举手。我和举手的同学说:“没背会的同学请继续努力,在我们学完这一首诗的时候,一定要将这首诗背会。”然后我用找了一位同学将这首诗朗读了一遍。这位同学朗读的还不错,只是有三个字读错了。“但见悲鸟号古木”的“号”字,她读成了一声;“所守或匪亲”的“匪”,她读成了三声;“磨牙吮血”的“吮”,她读成了“允”。我都一一作了纠正。然后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同学们,李白这颗文学巨星,我们从幻儿园就学习他的诗作,十几年过去了,我相信每个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李白,那么李白在你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李白的理解?”问题提出后班室里一片安静,同学们开始思索我提出的问题。三分后我问:“哪位同学来谈谈?”没有一个吱声的,这是在我以前课堂上没有出现过的现象。毫不夸经地说,我的语文课堂向来都是活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