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2011届高三复习班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1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4/10 9:09: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0小题,约13490字。

  山西省孝义2011届高三复习班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
  语  文
  命题人:冯法平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做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另有附加题6分,凡得分均可计入总分。
  2.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卷纸指定位置。
  3. 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客观题的答案填写在指定位置的相应序号下面。考试结束,将答卷纸交回方可离开教室。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社会的成年礼
  成年礼作为人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随着历史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在部落社会,成年礼是补充部落成员的必要集体性仪式。在开化的社会,成年礼的意义发生较大的改变,主要是对生物个体进行文化模塑与生命的关怀。
  中国上古氏族成员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实行过成年仪式,只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难以准确地探知当时的情形,好在史前考古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佐证。从考古资料中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拔牙习俗。在鲁南苏北的大坟口文化、福建昙石山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的居民都流行拔牙习俗。山东大汉口遗址的人骨,拔去上侧门齿的,男的占64%,女的占80%。在四川珙县发现10具棘人遗骨,除一具为小孩外,其他均无上下门齿。拔牙的年龄在14岁左右。拔牙习俗的一般特征是拔去上颔的一队侧门齿以及犬齿。
  拔牙作为成年的标志在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主要遗存在古越人活动的地区,晋代张华《博物志》:荆州西南边陲至蜀地“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拔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拔牙之后,年轻人才取得婚配的资格。这说明在上古社会,先民曾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成年礼。由于资料的不足,上古成年礼的情形不能得到直接的说明,我们只能通过边地民族的仪式生活窥知一二。
  古代中国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冠礼与笄礼如果从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看就是发式的改变。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这大概是中原先民所采用的古老方式,它与文身绣面、拔牙等原始成年礼俗有着同一象征意义。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生理与心理两方面),较原始的冠礼大概是在成年男子头上加布,并有一定的斋期,表示一种与日常生活的隔离。
  根据《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我们大致可知道冠笄之礼有如下几个主要规定:一有具体的年龄标准,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 岁行笄礼:二有特定的地点,冠礼在家庙举行,长子在庙的正位举行,庶子则冠于房外;三有特定的仪式,首先是由主人筮日、筮宾 ,即用占卜的形式为冠者选择日期和来宾,接着在选定的日期那天由嘉宾主持加冠仪式,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三加时嘉宾还颂念不同的祝辞,表达对冠者的良好祝愿。加冠以后,要拜见母亲,然后由来宾为冠者“命字”,冠者有了新取的字后,就出见乡邻与尊长。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其主要意义就是以特定的仪式将生命个体从幼年转向成年,从生物人转向社会人,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者。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此后冠者就有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资格。
  宋代统治者积极复兴儒学,鼓吹礼义纲常,冠礼受到重视。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对古代的冠礼出现局部的调整。明代是冠礼得到较多施行的时代,我们从明人文集与地方志中可以见到较多的民间举行冠礼的情形。明人加冠年龄一般都在16 岁至20岁。冠礼的仪式一般较为简洁随意,举行冠礼的时间,民间遵循古代岁首加冠的传统,一般都没有训诫之辞与三加的 仪式,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明代的网巾。网巾虽然仍旧传承着古代以来的束发功能,但它已很难唤起人们在 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庄严的成人仪式成为习俗相沿的家庭礼节。
  清代改变了汉族的传统发式,冠礼束发的标志意义由此失落,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冠礼的一大打击。标准形式的冠礼随着人们发式的改变,无以施行。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我国古代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社会情境发生变化,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B.成年礼作为成年(或成熟)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C.成年礼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发式的改变,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
  D.成年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形式,古代中国最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据考古资料和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上古社会的先民会拔去上颌的一对侧门齿以及犬齿以示长大成人。
  B.中国古代冠、笄之礼的年龄规定: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
  C.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据《仪礼》等经典的记述,三加之礼(即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是非常庄重的特定仪式。
  D.宋代重视古代的冠礼并对其作了局部的调整,是为了复兴儒学,让其符合礼义纲常。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牙是古越人长大成人的标志,拔下的牙既可作为身饰也许也是他们婚配时的信物。
  B.通过古人的发式、冠服等我们可以了解古人年龄阶段的一些信息。
  C.古代冠礼加冠的冠服往往能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
  D.清朝剃发结辫,标准形式的冠礼无以施行,但成人礼俗不会由此中断。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2分)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