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47
- 资源简介:
约4450字。
烛之武退秦师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语文组 潘珍
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文言实、虚词,掌握文言现象;
2、分析鉴赏人物语言;
3、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虚词;
2、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但有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烛之武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欣赏《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
二、简介背景,研习第一段。
1、投影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出兵围攻郑国,那么他们出兵的理由是什么呢?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齐读。
2、问:何为无礼于晋?字面上的解释是什么?——对晋国无礼。(介宾短语后置句)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是怎么回事?投影显示: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3、问:何为贰于楚?大家先看字面解释:(学生齐读解释,贰:从属二主;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等)比较:无礼于晋:于:对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投影显示:
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4、这就是晋国出兵的理由。那么秦国因何要出兵呢?晋国干嘛要拉着秦国呢?
投影:秦晋之好
秦国是当时的强国,国君是秦穆公即秦伯;晋国的国君是晋文公,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之时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结为秦晋之好,是世代姻亲的友好国家。
小结:以上两个原因,不外乎是秦晋二国出师围攻郑国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这两个原因与秦国根本没有关系。正所谓怕的是“师出无名”啊。其真正的原因是为了扩张势力,称霸诸侯,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5、郑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势力弱小。现在是秦晋两大强国联合围攻弱小的郑国,两国的大军已开到了郑国境内: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学生齐读: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诵读指导:“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