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梦现,奈何终是镜花水月——鲁迅《铸剑》鉴赏
- 资源简介:
约3120字。
复仇梦现 奈何终是镜花水月
-----鲁迅《铸剑》鉴赏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洪祥 学号:10011072 联系方式:15262050821 25057584@qq.com
《铸剑》是鲁迅1927年创作的一篇历史小说。1927年正值“三一八事件”发生不久,在创作铸剑之前,鲁迅刚刚完成其著名悼念小说《纪念刘和珍君》。因此,我们不难就想到这两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分析铸剑的主题。其实,铸剑小说的主题是鲁迅文章里较为清晰的,虽然也是含有内在主旨,延伸思想。但是,大家不难看出,其主题是“复仇”。
《铸剑》原名《眉间尺》,是后来才改名为《铸剑》并收入《故事新编》的。故事新编的新就新在鲁迅先生采用古今杂糅的方式,将现实和古代神话、传说、历史事实结合起来,以达到借古讽今的创作效果。《铸剑》更是深得此法。
鲁迅先生借本文指导青年,血债必须索还,斗争的方式可以随机应变。请愿的方式不再适用,是时候铸剑武装自己去实现革命理想了。他还在《死地》上指出:“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以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使巳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死地确乎已在前面。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其实早在辛亥革命时鲁迅就提出了武装的重要性,只是在《铸剑》才明确的指出要利用利剑来打到列强。而这把利剑的含义更是意义深刻。关于复仇的意义也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思想。具体的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首先我们就需要讨论一下为什么鲁迅先生要改文章题目的意义。我认为,铸剑这个题目可以更好的突出小说的意象:剑。那把经过高温高压锻炼的、纯青的、透明的,冰也似的复仇之剑。这也正是后来的复仇之神黑衣人的精神象征。同时,铸剑也可以强调出铸剑的过程,铸剑表面指双剑的铸造过程,深层意思则表示眉间尺性格的成熟过程。在国仇家恨前,在烈火与金鼎之中,眉间尺这把宝剑完成了自己的锻造过程。
本篇小说显然存在着两个调子: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