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230字。
《废墟》教学设计
1、课堂的设计以“美”为线索,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发现废墟之美——寻找废墟之美——珍视废墟之美——思索废墟四个步骤来实现。语文学科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性,更应该体现一种人文的关怀,教师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让学生在销售文字之美的同时,体会到课堂之美。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能“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讨论、演讲、写作比赛、辩论会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 以品读语言作为课堂的重点,惯以竞赛、辩论、讨论的方式,让课堂更加轻松,更富人情味。
3、通过延伸拓展,引导他们关注自己身边的文物与文化,培养他们保护“废墟”宝物文化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废墟的特殊内涵。把握废墟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文化价值。
【能力目标】:学会赏析作者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掌握余秋雨散文语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态度,激发学生文化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废墟的特殊文化内涵 品味文章精辟的议论和哲理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
以品读法作为全文的主要教学方法,贯穿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准备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文化苦旅》的介绍
查找相关名词:圆明园、古罗马角斗场、庞贝古城、柬埔寨的吴哥窟、玛雅文化遗址、马王堆等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发现废墟之美
1、导入:圆明园 ,一座承载了几代帝王梦想的皇家园林,一个极尽奢华的世外桃源,然而在八国联军的一把熊熊大火之下,消失在我们眼前,留给我们的只有残垣断壁以及苍老和无力的背影,我们现在只能面对的是一推废墟和一声长叹……
【课件展示】出示圆明园的图片
2、请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你眼中的这座废墟?
讨论后归结:破落、残损、荒凉、沧桑
3、废墟是受到破坏后破落的地方,很多人不愿正视它的存在,圆明园身上有清政府软弱、无能的烙印,甚至有人提出要将其重建用以消除这耻辱的污点,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作品废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余秋雨先生眼中的废墟是怎样的?
【课件展示】出示在拆迁的普通民房的图片
这是不是属于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理解的废墟了呢?作者在文中提到哪些具体的废墟?这些废墟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讨论后归结:文中提到的具体的废墟有:古罗马角斗场、庞贝古城、柬埔寨的吴哥窟、玛雅文化遗址、圆明园。这些废墟与我们刚才看到的普通的民房有一定的区别,它们是有价值的、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包含了一定文化内涵的受到人为或自然破坏的古代遗迹。
4、同学们可能不喜欢废墟,但是你们觉得在余秋雨眼中废墟美吗?面对废墟的作者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感?(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讨论后归结:作者直接在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