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对话”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wps
  • 资源大小: 5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2/29 5:15: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82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多边对话”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浙江省富阳市场口中学    肖钢
"对话"是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诗词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边对话",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笔者着重从课堂教学角度探导"多边对话"的应用,以活跃和丰富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审美愉悦,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关键词:对话  诗词教学  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感交流的审美活动,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的对话,,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的对话,也是阅读主体间的创造性的交流活动。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蒋成瑀在《阅读教学的四种对话关系考察》一文中将阅读中的对话关系分为:与课文文本对话、与作品文本对话、与互文本对话和与超文本对话等四种对话关系。可在诗词教学课堂上,学生对那些诗词不理解,出现难以形成对话关系或对话难以维系的局面。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多边对话。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引导多边关系的展开,本文试作一粗浅的探导。
二、多边对话,引生入境
清代学者王国维把诗词的境界归纳为三种:“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与境胜,或与意胜。”即使是意胜的作品也是“移情入境”情中设境,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以感悟、重组形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话,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1)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感悟意象。
诗词教学过程中,首先进入学生眼帘的是作品,是以一种静态的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必然引导学生与作品文本对话。“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景组成,但景中融有情或者说浸泡情。意象是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也是解读诗词的钥匙。在诗词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让学生熟读作品,感悟、捕捉“意象”。
a:引导学生抓住实景。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是一些典型的实景与主体情感的融合。如: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学习此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桂花”、“春山”、“月”、“鸟”、“涧”等实景,从而思索这些形象为什么出现在一起以及形象背后的空间和情感。再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习此词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象,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些形象组合的空间和情感。
这样学生对作品中景象的感悟到位了,对诗词营建的意境也有大概轮廓了,对作者情感也就有大致的了解。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