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导语更具有吸引力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如何让语文课导语更具有吸引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刻板烦琐,枯燥乏味,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对语文学科缺乏兴 趣。“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学生就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也就解决了新课程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那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独特新颖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历来被语文教师当作教学的“突破口”,它起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作用。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可以创设一种的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风格,可采取不同导入法。
引用导入法。可引用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佳句来导入。如在上《回忆我的母亲》时可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让师生一起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进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表演导入法。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表演舞蹈、唱歌、讲故事、小笑话等,吸引学生的目光,集中其注意力。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用演唱的形式来导入,借此来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活动导入法。除了利用教师自己的才能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才能,为他们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如在教学《石榴》时可让学生开展用简笔画画水果的比赛,并选出一种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特征,看谁画的多并概括得准确,一下子就把学生调动起来了。
情境导入法。可利用多媒体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直观的播放。如在教学《乡愁》时,可以播放一曲《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
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很容易形成一定的模式,久而久之,就会使课堂显得呆板,枯燥乏味,毫无生机。因此应当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并在变中求新,在新中追求创意,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互动式的提问。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是教师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地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