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0 11:42: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开拓创新 巧敲“燧石”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莆田市城厢区东沙中学 宋金波
基础教育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最根本的一条是要靠教育。”在创造教育世纪的今天,语文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也不单是知识的“载体”,而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语文教育被称为是人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全方位开发学生创造力。怎样开发?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改实验的实践都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理论和定型的实践标准。下面试就这个问题提出几点浅陋之见。
一、适应时代要求,更新教育观念
当今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竞争愈发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破除封闭式的教学法方法,摒弃“标准件型”的人才观、教育观,树立“注重创新” 人才观、教育观。在教学法中要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语文教学讲,就是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重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更新,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主观能动性,依然沿袭几十年如一日的老框框、老套套,按照“应试”的目标,把课本、教参以至练习册原封不动的搬来,灌给学生,就必然会抑制学生创造热情的发挥。这种“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承传型”和“应试型” 教育观念相结合,产生了束缚、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消极作用。据说曾有一位教师,拿着一支粉笔问学生:“你们说粉笔像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像香烟,有的说像火箭,有的说像蜡烛……老师摇摇头说:“你们都没有说对,粉笔像宝塔。”于是要学生背下来:“粉笔像宝塔,粉笔像宝塔。”为什么粉笔就不能像其他的事物呢?像这位教师按这种预定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去要求复杂的学生个体,怎能引导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知识大海及现实世界呢?把学生都培养成这种“人云亦云”的小鹦鹉,哪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呢?哪还有敢干否定前人的错误学说,建立起自己的正确的学说,为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式人物产生呢?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受教育者各自的创造潜能,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能力、有创造精神的四化建设人才,决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应同时是富有创造性的新文化的创建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亲密朋友。语文要开放,要搞活教学,活跃思想,启迪创造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在智能。
二、善抓有利时机,培养“问题”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素质全面特别是具有科学批判精神和探究、发现能力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李政道教授曾语重心长地对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说:“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可见,及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关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会创新学习。在听读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或相对的方向去理解听、读的内容,训练学生不依常规看待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听、读内容的思想倾向和思维方法持怀疑态度。巴尔扎克曾经这样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的“时间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上路”,培养他们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在衡量“为什么”的过程中,要提倡大胆怀疑的精神。对于文章观点是否正确,材料是否真实,论证是否严密,乃至一词一句的提法是否恰当,都要先打个问号,不随便轻信。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告诉我们:“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培养创造力,要注意培养这种怀疑精神。比如对《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读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些质疑的问题:“文中说‘最要紧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亲见的事实就一定可靠吗?有些亲见的事实就只是事物的假象,或是个别的,非本质的现象。文中说‘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科学上一切新发现都来自对旧说的怀疑吗?文中把读书与听传说等同,这是否合适?比如天文学家在观察宇宙中发现一颗新星,这也有对旧说的怀疑吗?像这样的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结果往往会产生新的、闪光的创见,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当然,在说写教学过程中,同样也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坚定自己的独特观点之后再说写的习惯,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力求使表达效果巧妙而合理。如让学生看图说话。第四册课本首页插图是《七根火柴》,首篇课文是《故乡》。我让学生结合课文认真观察插图,鼓励学生大胆怀疑,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许多观点是很独到的:文中说七根火柴是如何宝贵,无名战士看得比啥都重要,没了火柴,红军几天用不上火。可插图中的无名战士不是腰挂两颗手榴弹手抱一支步枪吗?难道红军就都那么笨,不懂得手榴弹、子弹也可当引火的东西?作者岂不是在瞎编?画面上,雨点打在水洼上还起了个个大水泡,可此时无名战士居然把党证揭开,让七根火柴暴露在雨中,这可能吗?《故乡》是小说,“我”不能等同于作者,可插图凭什么却把“我”画作鲁迅?学生所说的亦或是所写的,只要是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我们都应给予表扬。不管他们的观点是合乎常情的,还是不合常情的,是预料之中的,还是预料之外的。前不久发生在湖南省武汉市新潮区的“一篇作文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大读者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和反思。王聪(化名)写的《春天》的主题与其他同学相反,偏说春天不好:春天细菌繁殖旺盛;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下个不停,很烦人: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作文交到老师那里,王聪却挨了批评。当然,这位对富创新精神学生进行不恰当批评的老师成为众矢之的也就在所难免。
三、调整考试内容,重视教学导向
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是创造型的人才,考试成绩不宜公布、排名,因为统一考试的分数不能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但考试毕竟还是我们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命题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以能力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发展和探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老师要在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中测验学生的创造力,以促使学生多做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当然也要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否则也就丧失了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约束力。以前的语文试题,客观题多,主观题少。学生的语文练习也就在判断“是”与“非”,选择“A、B、C、D”中兜圈子,以至于造成学生连造句能力都很低下的程度;升学试题中也没有听说能力的考查,教学中就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升学试题内容偏多、偏全、偏深、偏难,只能要求学生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学生只能是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