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教学研究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张松多
━、把握语文教改动向,做好与高考结合的“大文章”。
语文教改是语文教学的出路,也是十分难以操作的课题,多年以来我们总是试图纠正“多慢差费”的局面,但总是收益不大,近几年,在高考形势的新变化下,我们摒弃“求大求新”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求实求活”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求实求活”,在微观上进行改革、收获较大:
(—)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先做“明白人”
我们以前这样认为:“考试说明”是高三学习、复习的依据,与高一、高二关系不大。只要高一、高二“抓大纲”深究课本,就会“强本变能”、以不变应万变。但实践证明:“大纲”和“考纲”,既是高三学习的准绳,也必须是高一高二教学的总抓手,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心明眼亮,抓纲务本。
基本这种认识,我们语文教研组多次组织老师集体学习《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及分析,大家能够较为深刻地领会专家的指向和命题意图,使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听说读写”最终有了底限和可操作性。高一教学中渗透高考信息,夯实语文双基;高二紧扣“考纲”,狠抓读写;高三强化读写训练,查缺补漏,这样环环相扣,逐步建立了和以操作的语文教学模式,使教学走出了“怪圈”,走上了正道。
(二)加快课本进度,删繁就简,强调自学。
章熊多次强调:高考就是让你些会读书、读书多的学生占尽便宜。张伟民也多次强调要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 ”。为此,在学校的协调下,高一精讲重篇目,在老师指导下自学一般篇目,同时,挤进高三一半的课文,但不降低要求;高二加大自学辅导力度,增加课内外阅读量,读书笔记也由粗线条摘抄型向点评式发展;高三快速结束高三另一半内容,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和复习。
无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教学中,我们始终注意强调主体地位、自学原则和“大语文”观念。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讲求实际,真真正正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品质。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们将创造性思维教学同阅读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在读中求新知,在读中练语感,在读中求悟性;在写中找写法,在写中求提高。这样坚持了几年,不但找到了一条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而且也解放了语文教师,使老师们走出教参和定论,有条件、有时间投身于教改实践,使语文教学赢得了时间,也赢得了成绩。
二、狠抓阅读教学,开阔语文教学空间
语文“听说读写”四项内容中,最有操作意义的是“读写”,而这一体会和高考实践又是相通的。而要读,就要争取条件,创设机会。为此,我们组织语文组教师挑选了近10万元的阅读书籍,回来后又分门别类、开列书目做好准备;然后在学校各类会议中大讲阅读教学的意义和可操作性,使广大教师达成共识,取得理解;最后又请求学校调整课程,开设语文阅读课。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一只粉笔一张嘴”。语文模式在我校已成为历史,“大语文”观念深入人心。
随后,我们组的同志又借鉴其他中学开设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出14条操作程序:
1、 用普通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章。
2、 集中注意力默读文章,养成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悟。
3、 用一定速度(每分钟五六百字)阅读,领会文章大意。
4、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对文章的领悟有个人体会。
5、 能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明确“起承转合”关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