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克:其实我是一个悲剧英雄——《威尼斯商人》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070字。
夏洛克:其实我是一个悲剧英雄
——《威尼斯商人》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Ynini
【解读】
《威尼斯商人》是中国舞台上影响力最大的莎翁作品之一,莎士比亚笔下的商人夏洛克一直被界定为贪婪、残忍,他的形象一直就是一个站在正义对立面的小丑,吝啬、自私、心胸狭隘,被称为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然而,当我们深入透视一下夏洛克性格形成的背景,掀开历史的纱巾,就会发现夏洛克形象的另一个侧面。
其实,夏洛克是反犹太主义的牺牲品。他是一位单枪匹马同反犹主义者相对抗而又注定失败的孤独者,一个使人油然而生敬意的悲剧英雄。
夏洛克性格的形成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中世纪的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被迫在世界各地游历经商。他们靠着自己的勤劳精明,在社会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即使这样,他们也还是遭到来自社会(基督教社会)的歧视与压迫。当时的威尼斯,虽然是“法律社会”——当时各阶层的普通民众对法律深信不疑,以致夏洛克也试图通过法律主张权利,报复一直压迫着自己的基督徒,但当时的社会并非人人平等,作为异教徒的犹太人更是备受歧视。
犹太人是夏洛克的代名词。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矛盾,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固然是主要的,但其中不乏民族、宗教的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说,夏洛克是一个受歧视民族的代表。在中世纪,根据基督教的宣传,犹太人是基督教徒的死敌。基于经济和宗教的原因,犹太人成了当时欧洲社会歧视和迫害的对象。夏洛克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意识与宗教信仰的犹太教徒,受到基督教徒的歧视和迫害在所难免。
在这部戏中,众人对夏洛克的称呼充满了歧视:公爵称他是“一个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之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巴萨尼奥骂他是“冷酷无情的家伙”“残忍的恶魔”;安东尼奥、葛莱西安诺诅咒他“这个犹太人”是“豺狼”“狠心的犹太人”“万恶不赦的狗”“异教徒”;鲍西娅歧视地称呼他是“异邦人”。这些“恶言毒语”汇集起来,足以把犹太人夏洛克的自尊一点点摧毁。
夏洛克之所以执意要安东尼奥履行契约,而且不答应任何内容的通融,答案他对安东尼奥抱有深刻的反感和久积的仇恨。当萨拉里诺得知安东尼奥在海外的商船遇难提前向夏洛克求情时,夏洛克有一段深情的表白:“(安东尼奥)侮辱我的民族……他的理由是什么?只是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这段话情真意切,道出了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实质:一个强势民族(占据统治地位的威尼斯基督教徒)对一个弱势民族(无根民族,即犹太民族,异教徒民族)的歧视、压迫、统治与反歧视、反压迫、反统治。
法律之所以只保护威尼斯的基督教徒,漠视犹太人的权利。正是因为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夏洛克不仅无法伸张心中的正义,而且还被没收财产,被迫改变自己的信仰。财产受到侵犯,信仰被剥夺,这也正是一个无根民族的最终结局。
民族的、个人的挣扎与愤懑,让夏洛克变得偏执而看似无可理喻。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哈兹列特指出的那样:“(夏洛克的)报复的欲望几乎和屈辱的感觉难以分开,因此我们不由得对于‘藏在犹太人宽大长袍’下的高傲的精神表示同情,夏洛克的这种精神由于一再受到不应得的激怒而变成疯狂状态,于是设法采取拼命的、合法的报复行为,以便洗刷那种堆积在他和犹太民族身上的辱骂和迫害所造成的恶名声,直到他用以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非常残酷,而且态度非常顽固的时候,我们方才失去同情而对他有反感。”
《威尼斯商人》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局,实际上蕴涵着辛辣的讽刺。一个无根民族的辛酸、无奈、呐喊与抗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个人的斗争都是徒劳的。可以说,夏洛克身上承载了犹太人几千年来的耻辱和辛酸,他不懈地寻求着犹太人文化的被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