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 资源简介:
约2110个字。
沁园春雪•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词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时所写。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的请求,亲笔书写相赠并得以公开发表。
全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典型地代表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可谓中国词中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侧重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借评古来论今,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宏伟抱负。通篇将抒情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在理解词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借助音像资料,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领悟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对于重点字词要细致地揣摩,细心咀嚼品味,以充分感受本词语言十分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
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豪情美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作者目接“千里”“万里”,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欲与天公试比高”,雄浑磅礴之极!下片议论,即由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为之倾倒的英雄,视通几千年,评点历代英雄,充满自信的情怀。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尽显一代伟人担当历史重任的豪情壮志。
(四)重难点突破
1.词的上阕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的?
【析】本词题为“雪”,自然离不开对雪景的描写,加之,情是由景而生,因此我们必须从体会雪景入手来思考。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着力写景,先概括描写:辽阔的北国漫天白雪,大地冰封。再具体描写:其中有静态描写如,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以动态写静态的如,群山似银蛇飞舞,高原丘陵似蜡象奔驰。最后有想像之景的描写: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互相辉映。这种种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画。
2.作者是如何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析】本词下阕评论古代杰出的“风流人物”,既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抱负,又是诗词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