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安塞腰鼓》这堂课看谢琳课堂教学艺术
- 资源简介:
约3260个字。
从上《安塞腰鼓》这堂课看谢琳课堂教学艺术
云南个旧二中张琳
听名师授课,给人的是一种享受,一种通透,一种畅快。平时看着并不活跃,“参与度”并不高的一群孩子,在名师的课堂上却变了个人似的,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妙语连珠,真像着了“魔”似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魔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几番学习,几经思索,才有所顿悟,且不说名师那挥洒自如的调控能力,精美的课堂评价语;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他们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时,感受到的是激情背后的那种强大的教学张力,那种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崇高理念。
众所周知,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课,是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遗憾的是,事实往往不尽人意:一节课,不是教师满堂灌,就是多个知识点反复强调,弄得师生精疲力竭而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我认为根源主要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所致。也许,有老师会说:有中考在那,你敢放弃什么知识点不讲?是,不敢放弃,也不能放弃。但并不是说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才行。那么,该如何上出高质量的课?我想,我们可以从下面这节名师的示范课上找找灵感
上海方略集团麾下的教育行家谢琳老师曾到我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谢老师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不论是备课组工作、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定位等专项培训,还是其敬业的精神、勤奋的态度、广博的知识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老师上完《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后,大家请谢琳老师点评。谢老师说,这样吧,下一节课来一个班我也来上这篇课文,也算是“同课异构”。大家兴奋极了,一阵欢呼雀跃。谢琳老师的这堂示范课,其定位之精准,课堂之精彩让人惊叹,让人佩服!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公认的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其不仅难在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的把握上,还难在其文思的安排、哲理的抽象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对于七年级的生活在边疆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很难找到感觉。但谢老师却把这么难的一篇课文上得那么精彩,其在教学上的多个亮点,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亮点一:熟悉学生有高招。
谢老师是借班上课,又是借到一个基础较差的一个班级,且师生从未谋面。怎么办?别急,请看:
上课伊始,谢老师仅设计了三个小活动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难题:先由学生示范打腰鼓的动作→后又让学生上台写课题→再让学生上台写词语。这下子,学生来劲了,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兴趣也提起来了。简单的三个活动,快速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也第一时间把孩子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