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让语文更好的融进学生的血液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2/28 16:25:36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680字。

  诵读,让语文更好的融进学生的血液
  湖南省宁乡县第四高级中学  胡健
  很久前看过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说最难忘的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再平淡无奇的文章,只要听他一诵读,总是让人觉得无与伦比的美。文章说做语文老师真是好幸福,能把好文章诵读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的语文老师好幸福。    
  是的,诵读真好!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诵读文章,文意会愈加清晰。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亲和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出色的诵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声音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能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在入其境、体其味中陶冶情性,增长知识,提高审美的素养,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诵读为智慧活动产生“顿悟”创造了情境,这在理论上也是有根据的。西方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有直觉性,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和智慧活动能够直接地、突然地领悟对象的特征,以及本质和内在的意蕴。复习中进行诵读、背诵正是给这种“顿悟”创造了条件,由眼看——读出——耳听——思维的“线路”贯穿始终以求最新的发现。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
  诵读如此重要,自然要努力抓好。然而,怎样才能抓好呢?
  一、“诵读”要摆正位置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位置,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活跃课堂气氛,诵读之声才能不绝于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老师决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尤其是诗歌、情景交融的散文,汉语里面那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那些词汇美、句式美等,老师就更不要去多费口舌作讲解,而只要强调学生自己反复去诵读就好了。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识字悟义,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感受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让他们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不是这样,而只靠老师讲,文中的美妙怎么能品味出来呢?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诵读是有形无形的写作指导。”所以说,语文中的东西,有时让学生自己诵读不可以与老师的讲解完全分开来,而要伴随着老师讲解的活动(启发、提示、解说、学生的答问、讨论)一起进行。一些应掌握的语文知识,老师要随着学生的诵读需要给予适当的讲解,开拓其知识面,给学生的诵读作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老师也同样应给予点拨、疏通,以排除他们在诵读中的障碍,激发他们诵读的激情;对课文有直接关系的,能帮助领会课文,对学生起思想教育作用的作者、时代背景,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老师也应作适当的介绍。当然,介绍务求精当、简明扼要。如果注释上有的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注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