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思维的差异与转化——以《湖心亭看雪》为例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2/13 20:48:5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880字。

  “教”与“学”思维的差异与转化
  ——以《湖心亭看雪》为例
  浙江  章国华   发表于《中学语文》2011年第12期
  这次区里召开新教师成长研讨会,笔者听了三节课,其中对《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思考,从中我认为:认识到“教”与“学”思维的差异与转化,这是新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执教者教学的过程和板书中,笔者发现: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仅仅抓住“独”与“痴”来教学,试图从“独”中读出了张岱的孤芳自赏和故国之思;从“痴”中读出作者的痴行、痴景、痴情,最后总结出“一独一痴见性情”。
  应该说,在教学内容上,这位教师也是用心良苦,颇费思量的,虽然教学内容对初二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但只要能产生切实的教学效果,作这样的教学内容选择,应该没有太多的错误。但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所“学”与教师所“教”之间的达成度,还是不敢苟同,有待提高的。
  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课如何在这个基础上,有更高效的教学效果呢?在笔者看来,这其实牵涉到了一个“教”与“学”思维的差异与转化问题。
  应该说,一堂成功高效的课,教师所“教”的“预设”与学生所“学”的“期待”是基本重合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对所“教”的教学内容的提炼与学生对所“学”教学内容接受,这是两个不同的思维过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他们之间有差异,并且要做好充分的“教”与“学”之间的思维转化。如果我们没有转化好,那我们就有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具体说到这堂课,这位教师是这样操作的:他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在内容上显得前后矛盾的字。结果学生找来找去,首先找到了一个“绝”字,学生认为:作者开始说“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个“绝”字,说明一切都消失了,这与后面湖上有“人”相矛盾。最后教师提醒,张岱看“雪”是单独去的,而后面舟子却和他说话,说明张岱不是一个人去的。所以应该找“独”这个字,这里有矛盾。然后,这位教师又让学生找一找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字。结果,学生找到了一个“痴”字,很明显,学生此时理解“痴”是不深刻的。而教师此时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深入理解“痴”字的内涵,但启发与教学的推进却显得很困难。
  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此时,教师的教学内容推进,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在教,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内容选择时,觉得一个“独”字和一个“痴”字是很好的教学内容。于是教师就试图单刀直入,抓住这两个字挖掘出深刻的教学内容。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学生学习的思维与逻辑不是按照教师的思维与逻辑推进的。他们根本不可能一开始就从“独”与“痴”中去深入学习。而且,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应该说,学生一拿到这篇文言文,第一阅读期待在于,这篇文言文究竟说了什么,也就是整体内容的感知。以前,笔者在有关主问题设计时讲过,主问题如果能做到像小说情节一样那样曲折,学生的学习肯定饶有兴趣。比如,这篇课文如果转化成根据学生学习的思维与逻辑来设计的话,就可以采用主问题来安排适合学生“学”的教学内容。
  笔者觉得,“湖心亭看雪”这个题目其实是设计主问题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湖心亭看雪,作者在哪里看雪?什么时候看雪?谁在看雪?看得仅仅是雪吗?这几个问题仅仅围绕“湖心亭看雪”这个题目,但这几个问题却可以把文章以下许多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和串联起来。
  张岱在哪里看雪?他当然在湖心亭看雪,并且湖心亭在西湖,那此时的西湖又是怎么样的西湖呢?此时,文中有两个地方就很值得好好品味。一处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