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语文素养”匹配的新课堂
- 资源简介:
约3180字。
构建与“语文素养”匹配的新课堂
徐 芸
(重庆艺术学校)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 的强调,使得语文教学,一直深陷于字、词、句、段的纠缠之中而无法自拔,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标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为一体,是对语文长期以来的分裂和争论的最好统一,而“语文素养”更是成为新课标中语文学习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 语言素养 课堂构建
语文到底是学什么?是枯燥的文句,还是晦涩的哲理?是玩味语法和修辞,还是死背名言或警句?还是享受快乐学习、具有美学欣赏意义、提高自身内在修养的创造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 的强调,使得语文教学,一直深陷于字、词、句、段的纠缠之中而无法自拔,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让中学语文教育成了屡屡被批判的对象。
这在引发人们反思语文教育的同时,更是呼唤语文教学改革,赋予语文教育一种崭新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性质”明确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标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为一体,应该是对语文长期以来的分裂和争论的最好统一,而“语文素养”更是成为新课标中语文学习的核心理念。
一、语文素养:从知识能力到精神价值的要求转变
在语文学习中,人们一直误以为文体、语法、修辞和写作与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是同一个东西,误以为课堂上讲讲这类知识,再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迁移”就完成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把母语教学和数理化教学简单地划了等号。
这一点,早在3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