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为而治”——“辅”班级管理艺术
清城区职业中学 徐婉莹
内容摘要:通过解释何为“无为而治”,把管理学上的“无为而治”具体应用在班级管理上。提出无为而治即德治关键在于树立班主任教师的人格魅力,从一个“正”和三个魅力——语言魅力,学识魅力,行动魅力进行具体论证。
关键词:无为而治 人格魅力 艺术
老子的《道德经》认为,“道”的特性就是自然无为。道虽然贵为“天下母”,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却并不对万物横加干预,而是以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为依据,让万物顺其自然生长(“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同理,按“道”办事的人,也只是顺着万物自然的状态去“辅助”其发展,而非按自己的意志对其约束和强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就是“无为而治”。既然“无为”方真正符合事物之自然的本性,把事情做好,那便“无为而无不为”了。
有人提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这是因为“无为而治”重在“治”,“无为”而能达到“治”,当为管理者的妙招,堪称管理的高层次、高境界。结合到一个班的班级管理,可理解为通过对班级成员的内在控制来激发其学习、生活、思维等热情。无为而治的境界高在“顺势”,把“看得见的手”融入“看不见的手”中。的确,纪律制度对班级集体来说只是一种外在控制,效果难以维持,而当集体的内在精神被某种东西控制之后,他就会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以“无为”达到“有为”的效果。
当然,无为并非碌碌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班主任,怎么样才能把“看得见的手”融入“看不见的手”中?只能说: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所以无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传统的班级管理比较偏重以规章制度来强行把学生关在条条框框中,在一定程定上摸杀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好如井底之蛙,或者它有机会到外面的世界一探究竟,但它不敢,井底终归井底,视线只能停留在井口的上空。而忽视对一个班集体的德治,即: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无为而治只是顺着万物自然的状态去“辅助”其发展,而非按自己的意志对其约束和强制。所以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