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情怀都是诗
——活动课教学案例分析
江门市江海中学 谭燕
【案例题旨】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的教学实践目标。我以为,鉴赏现代诗歌,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是一次情感的交流,是一次审美的享受。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 现代诗歌能带给学生些什么?
2、 学习完现代诗歌后,学生应该得到些什么?如何得到?
3、 如何让学生不再对诗歌产生陌生感和畏惧感?
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当什么角色?
【背景】
2004年12月27日,江海中学高一(8)班全体学生
任课教师:谭燕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现代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基本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本节活动课是单元学习的总结,给学生提供一个朗诵诗歌、创作诗歌、感悟诗情诗意,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这次活动共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学生自己活动,完成2个活动任务:1、分组:5—6人一个小组,全班共8个组,推举一个组长,分小组活动;
2、选择一个活动项目:A、背诵一首本单元学过的、你最喜欢的诗,并谈谈为什么喜欢它;B、创作一首歌,并演唱;C、创作一首诗,并朗诵。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协助。
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小组活动的成果。
【主题】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
【细节】
教师引入: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少岁?
学生:16岁!16岁半!17岁!(在座位上踊跃发言)
教师:大家似乎都对自己的年龄十分自豪、骄傲。是的,16岁,是一个令所有成年人都羡慕不已的年龄。你们幻想联翩,梦儿不断;你们激情洋溢,纯真浪漫。你们有着春的萌动,更有着秋的迷茫。你们始终守护着一片属于自己的纯净天空。
少年有着自己的卓然风采,有一份走向成熟的孤独,也有一份揉和着甜蜜的忧愁,或许还有一份纯真而朦胧的情丝。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少年的孤独,少年的忧愁,少年的快乐,少年的诗。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了组,并且选择了活动项目。我们就先从最简单的朗诵开始吧!哪个组先来?
学生(代表第七组):我背诵《再别康桥》……
教师:朗诵得很有感情!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吗?
学生:这首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连用了几个“轻轻的”、“悄悄的”很有节奏感。而且作者用跟情人依依惜别的心情和笔调来写与康桥的离别,给我很多想象的空间,觉得回味无穷!
教师:我知道你为什么朗诵得这么有感情了,因为你是真的品味了这首诗,并且发自内心地喜欢它,是吗?
学生:(害羞地笑笑)是的!
教师:第七组的同学背诵的这么好,哪个组想挑战他们啊?
学生(代表第二组):我朗诵《雨巷》……
教师:也不错!这首诗什么地方吸引了你呀?
学生:这首诗让我想象到一幅画面:天下着绵绵细雨,小巷潮湿而幽寂,给人一种凄凉阴森的感觉。但是有个美丽而忧郁的姑娘出现了,她的气质与小巷相融洽,同时又给小巷增添了几分生气。
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很好!戴望舒跟闻一多是同一个时代的诗人,还记得闻一多的“三美”吗?
学生: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这首诗也具备了这三美,画面感强,节奏悠长婉转,结构整齐。
教师:这“三美”可以作为我们鉴赏诗歌的一个参考。还有哪个组想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代表第五组):我背诵《双桅船》……
教师:大家觉得朗诵得怎么样?
学生:好!(齐声说)
教师:是很好,不少同学都沉醉其中了。我想你对这首诗一定有着深刻的感受!是吗?
学生:其实,我们组的同学对这首诗有着不同的理解,还争论了好久呢!
教师:那你代表你们组的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想法吧!
学生:有人认为是写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人认为是写对理想的追求;人认为是写在挫折中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有人认为是写台湾和大陆的关系;还人认为是写游子的思想之情。
教师:看来你们组讨论得很充分!还记得老师上课的说过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吗?
学生:(齐说)朦胧诗
教师:对,朦胧诗的特点就在于意象的多层次性,因此你们有争论是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了。要特别表扬一下这个组的同学,他们这种积极讨论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在争论中我们对于诗歌会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