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德育教育知析
清城区职业中学 施志霞
近一年来,随着媒体对“马家爵案件”的报道,教育界再次把目光倾注于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问题上来。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何谓“德育”?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中谈学生自治问题时说“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是智育注重自学,二是体育注重自强,三是德育注重自治。”这里他明确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后叶圣陶先生就有了“人本德育论”的观点。 所谓人本德育论,就是“以‘做人’为价值目的,以‘人生’为基础内容,以‘人本’为方法原则,强调主体德性发展、人的道德实践、整体生命培育和教育者的身教的德育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德育的目标任务是“做人”,基本内容是“人生”,方法原则是“人本”,实施途径是“实践”,评价标准是主体“发展”,理想境界是“生命德育”。可见,德育教育自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而语文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语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它自有与数学、物理、化学等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历来以儒家传统思想为根本,将德育列在教育的首位。自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始,《论语》所收录的孔子对学生的教诲,绝大多数属于德育范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古时通行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也是当时一个人的立世之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知“道”。尽管当时人们也学习其它科目,如御、书、数、乐、射等,但这些科目无不受到“礼”(道)的影响。例如,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上,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由此我们看出古人在学习时首先是强化统一道德标准,并继而将“道”渗透到具体学科的方方面面中。我们说,这种规范道德体系,由道德体系指导具体学科前进发展,再由具体学科的进步返回头支持道德体系的统一与权威性的做法,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向心力的。它将全社会凝聚在一个统一的道德体系下,最大限度开发个体服务社会的可能性。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强调人驾御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应秉承和发展优良道德传统,使人能够“离经辨志”“论学取友”
,“知类通达”。正如我们教授的古今中外涉及为人行事的优秀篇章,如孔子的“八字方针”(当然,要与社会主义品德相结合,去粗取精)、《养生主》的平和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