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材中感受孔子的人格教育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3 18:46: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从语文教材中感受孔子的人格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挖掘

2003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要求背诵默写三个名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论语•雍也》)”。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就是孔子提出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审美教育原则。这一高考试题提醒我们,我们不仅要重视《论语》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要把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到培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味等人文素质的应有高度来认识并加以重视。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知《论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语文知识方面的学习。《论语》乃儒家经典,是封建社会科举必考之书,现在这种考试机制当然已成为历史,但如其“安贫乐道”、“克勤克俭”、“观过知仁”的修身观,“见义勇为”、“言而有信”、“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教育观,“温故知新”、“发愤忘食”、“博学多闻”的学习观等等,至今仍有很多借鉴的意义。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语文课本来看一看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是如何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的。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一起来重视“经”“史”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各言其志——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地教弟子如何确立人生志向,如何发挥个性特长
什么叫“志”?朱熹说:“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一个人有了“志”,才能坚忍不拔地贯彻与维护某种道德理想和人生追求。那么,当今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们的理想普遍又会是什么呢?某报记者对此特地做了调查,结果另人震惊:绝大部分小学生对此一脸茫然;初中生要么是考进班级前几名,要么是考上某所重点高中;高中生几乎众口一词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而大学生呢,大多就是找一个好的工作。青少年的理想竟如此现实!而如果你有幸翻开高中生的毕业留言册,你更会看到了这样的句子:最大的理想——“考大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